上海市海洋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求,结合上海海洋防灾减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第一次海洋灾害风险普査。本书基于2020 2022年上海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分六章全面总结、展示普查成果。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普查工作总体概述、国内外关于海洋灾害的研究进展、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第二章以五大调查评估专题为各节名称,以调查评估对象为各小节名称,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调查与评估成果;第三章介绍四个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第四章介绍风暴潮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方法和主要成果;第五章介绍与信息系统建设相关的内容;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从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风暴潮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信息系统建设与展示四方面总结提炼普查结果,对照普查成果,梳理主要问题,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以国家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在分析、总结大量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实践和体系建设的进展;围绕“一案三制”建设的需求,研究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的构成、具体内容以及相应技术支撑体系的组成和建设内容。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可供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广大读者提升防灾、减灾知识的基础读物。
本书在对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和减灾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减灾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减灾基础能力和相对减灾基础能力进行了区域评价;并结合多个方面的减灾需求,对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建设需求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措施建议。 本书资料丰富,立论新颖,可供从事灾害管理、科研、教学的各界人士参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会议以“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为主题,旨在对灾荒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总结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海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提交论文30余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郝平、高建国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这部论文集,就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成果。文集部分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并不专注于历史时期的某一次重大灾害问题,而是基于对灾害史学科的整体关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颇具启发性。第二部分也包括5篇文章,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