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石漠化治理主要实施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恢复与 重建,而*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造林树种的 选择,树种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石漠化治理的成败。 胡培兴、白建华、但新球、江天法、吴照柏等编 *的《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与模式》根据石漠化土地 的生境状况及造林树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于石漠化 土地生长的乔木树种近100种,灌木树种50余种,草 本植物30余种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根据我国石漠化土 地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 主要江河分布及岩溶中地貌特点,将石漠化区域区划 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4个二级区划单位。根据二级 区划单位的石漠化状况与区域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宜 于各二级区划单位范围内的适宜造林树种,为科学地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资料, 也可作为相
流滑是滑体呈流态运动的一类滑坡灾害,多发生于尾矿坝、黄土、火山灰、填土边坡、固体废物填埋场等松散无粘性土边坡中,也发生于敏感性粘土边坡,具有突发性强、高速、远距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书分为9个章节。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物质点法、粒子有限元等多手段数值仿真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从边坡降雨水文响应、流滑机理与起动过程,流滑运动过程三个阶段着手,详细再现了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的灾变过程,为今后该类边坡的防治、预警预报及风险分析奠定了基础。
《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精)/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编著者殷跃平等。 《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精)/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对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和风险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5篇16章,涉及重大滑坡早期识别方法与空间预测、区域暴雨型群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时空监测预警、滑坡光纤传感等高新关键监测技术、简易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报仪器研制、滑坡灾害应急救灾快速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等。篇介绍了我国西南山区、黄土高原和汶川地震灾区的特大型滑坡形成机理、早期识别和空间预测方法;第二篇介绍了滑坡灾害光纤传感等高新关键监测技术和简易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仪器的研制过程及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情况;第三篇系统介绍了滑坡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快速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和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是作者数年来在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方面所取得研究成果的总结。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将GIS技术、滑坡监测技术及空间评价方法、滑坡运动模拟与滑坡灾害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基于GIS的边坡三维极限平衡模型和算法,以及降雨入渗与三维边坡极限平衡相结合的耦合模型;提出相对位移速率比的滑坡空间评价指标,将SPH方法与物理力学模型相结合应用于滑坡运动模拟中,在理论上解决了滑坡灾害定量力学评价模型的难点,实现了对滑坡的定量评价、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以期推动滑坡灾害的精细化预测模拟,提高预警预测精度和提升预警能力。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可供从事地学、滑坡灾害、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本书结合**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及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决策管理”组成的完整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明清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包含了 明清宇宙期 和 清末宇宙期 两个自然灾害群发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是山西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环境特征。本书对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技术史视角对明清山西先民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全貌,对灾害史和地方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槽探、古环境古气候剖面样品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区内的典型巨型滑坡与气候变化、高原隆升、构造变动、古地震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巨型滑坡期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干湿滑坡的概念和鉴别标志,并对区内的重要滑坡群进行了详细的个案解析,后提出了巨型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
“5.12”汶川地震?“9.07”彝良地震及“4.20”雅安地震诱发大规模的崩塌滚石灾害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灾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又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共计三篇,分为21章,其中篇详细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共计9章;第二篇重点介绍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共计8章;第三篇为崩塌滚石灾害工程防治实例分析,共计4章。《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系统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崩塌滚石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及崩塌滚石防治关键技术。《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崩塌滚
《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灾害发生的两个主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托,阐释了隋唐五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演变特点;灾变与统一(隋唐)、分裂(五代)独特时代背景下经济区域开发、政治运行模式以及人文意识心态的相互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人类在应对灾害侵扰时的诸多措施以及对灾害的认识。 本卷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隋唐五代灾害史研究的意义、概况、研究方法以及资料选择。第二章总论分析了这一时期灾害的总体特征,灾害生成的自然原因与社会背景。第三章分论逐一介绍了水、旱、海洋、疫病、冷冻、地震、虫灾等多个灾害类型的概况及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这一时期灾害防控的机构及其职能、防控措施、早期预警、防灾技术、灾害救助与国家稳定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隋唐五代的灾害观,韩愈、柳宗元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以灾变链式理论为导向,在链式演化延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基础上,拓展到对多重灾害如地质灾害等演化动态规律的系列跟踪,力图从灾害阶段划分、指标参数界定、临界变态关系模式判识、安全设防水平确定、灾变各阶段治理方案优选及治理后效等实施系列跟踪,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地质灾变动态跟踪数据库网络体系,实现跟踪信息中心平台、灾区用户、灾害监测点的无线网络联接,以期达到安全预警的目的。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可供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勘察、监测、灾后加固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参考用书。本书由肖盛燮等著。
任伟中、冯夏庭编*的《双 多 层反翘型滑坡成 灾机理及控制方法(精)/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作丛 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多)层反翘型滑坡的基本特 征、形成发育条件、变形和破坏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 。建立了该类滑坡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模型、前缘岩层 反翘过程中滑动面形成的渐进破坏演变规律的力学模 型、时空演化规律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滑坡蠕滑变形起 动和停止判据的数学力学模型,并提出适合该类滑坡 的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和措施。该研究成果对自 然环境及在高速公路、铁路、露采矿山、水利工程、 工厂、山区城镇化等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双(多)层 型、反翘型、倾倒型、滑移弯曲型、溃屈型或双(多) 层反翘型等类滑坡的变形与破坏力学机理、预测预报 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一般滑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
《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之一,也是《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成果。 三峡工程库区是我国崩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合称)的多发区,严重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移民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巨大的防灾、治灾效果和丰富的防灾、治灾经验。图册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成就,内容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崩滑地质灾害和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可供从事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中国灾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分上下两篇,分别对魏晋时期(220—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自然灾害进行了初步探讨。上篇对魏晋时期水灾、旱灾、疫灾、虫灾、雹灾、冻灾、震灾、风灾八类自然灾害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结了自然灾害的特点,分析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后还对魏晋时期的救灾实践进行了探讨。下篇对南北朝时期水、旱、虫、疫、雹、冻、沙尘、震、风等九种自然灾害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探讨了灾害总体特征和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全书后附有《魏晋南北朝自然灾害年表》,按年月日顺序,逐条收录了记载各类自然灾害情况的史料及其出处,同时还标明了灾害发生的现在区域。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本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