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森林草原野火风险预警监测方法及应用》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野火风险评估预警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极化SAR数据的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遥感反演方法、野火风险评估方法及云南省应用验证、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及其在林火多发区域的应用、基于静止卫星的野火火点检测与蔓延速率提取方法。
主要内容为15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以及各县市基本情况说明。图面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底图、专题图和图例三部分。其中:地理底图部分包括等高线、高程点、水系、交通、居民点及行政区划界线等内容;专题图部分包括地质灾害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分布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例部分体现图面表达的主要内容,如灾害发育的种类、规模、稳定性,易发区划分等。文字内容包括:(1)概况: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主要灾害类型,分布的地域特征等;(3)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分布范围及地层、岩性特征;(4)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情况及其危害,防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研究》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这一命题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形势和特点,分析了空间数据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需求、能力和资源现状及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相关研究进展,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管理理论、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空间数据共享合作现状等内容。围绕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从论述共享机制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的组织机构,开展了空间数据共享信息平台的顶层设计和各系统功能定位研究;在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组织结构构建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包括共享机制的层次关系、运行流程、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内容;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空间数据共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权威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明清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包含了 明清宇宙期 和 清末宇宙期 两个自然灾害群发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是山西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环境特征。本书对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技术史视角对明清山西先民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全貌,对灾害史和地方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12”汶川地震?“9.07”彝良地震及“4.20”雅安地震诱发大规模的崩塌滚石灾害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灾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又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共计三篇,分为21章,其中篇详细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共计9章;第二篇重点介绍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共计8章;第三篇为崩塌滚石灾害工程防治实例分析,共计4章。《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系统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崩塌滚石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及崩塌滚石防治关键技术。《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崩塌滚
《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是本系列的第七个分卷,是以明代时期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其发生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对当时自然灾害频发的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及对当时人们关于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变措施进行总结为主要任务的一部专著。 本卷共分七个部分:部分为绪言,回顾了有关明代灾害研究的学术史,并指出当前明代灾害研究的不足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特色。第二部分为明代代自然灾害总论,对明代代灾害的总体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为各灾种分论。这一部分分节论述了水、旱、蝗、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寒等十二种灾害的概况并总结了这些灾害发生分布的规律。第四部分探讨了明代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五部分论述明代的救灾制度,详细探讨了救灾机构、救灾程序、防灾措施
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槽探、古环境古气候剖面样品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区内的典型巨型滑坡与气候变化、高原隆升、构造变动、古地震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巨型滑坡期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干湿滑坡的概念和鉴别标志,并对区内的重要滑坡群进行了详细的个案解析,后提出了巨型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永久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中国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面临的风险状况,建立了综合生态与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首次编制了中国综合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地图,并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湖南洞庭湖流域分别进行了生态风险和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制图,提出了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防范的策略。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本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石漠化治理主要实施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恢复与 重建,而*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造林树种的 选择,树种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石漠化治理的成败。 胡培兴、白建华、但新球、江天法、吴照柏等编 *的《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与模式》根据石漠化土地 的生境状况及造林树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于石漠化 土地生长的乔木树种近100种,灌木树种50余种,草 本植物30余种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根据我国石漠化土 地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 主要江河分布及岩溶中地貌特点,将石漠化区域区划 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4个二级区划单位。根据二级 区划单位的石漠化状况与区域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宜 于各二级区划单位范围内的适宜造林树种,为科学地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资料, 也可作为相
本书从大系统的角度,在总结不同学科中大量的各种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现代非线性理论,结合信息论、模糊理论、灰色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去认识、研究灾害系统发生、演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从写作意图和写作内容上体现了基于上述新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的内容将对灾害研究中灾害现象的认识、灾害规律的描述、灾害演化过程的分析、灾害发生的预测、灾害后果的评价以及防灾减灾技术与管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可供防灾减灾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
本书紧紧围绕地震应急指挥业务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全局出发,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基础范例,系统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构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总体框架;同时,具体介绍了国家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专业系统或模块的设计要点和主要功能。全书面向应用,内容翔实、系统全面、实用性强,涵盖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方面,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其他行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为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本书可以作为国家机关、各级地震部门、其他行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