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气动噪声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及展望;第2章为经典的CAA离散格式,主要介绍传统的气动噪声数值离散格式、声学边界条件、人工耗散与过滤器;第3章为网格优化的迎风型色散保持气动声学格式;改进的声扰动方程及其数值验证;第4章为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动声学计算方法,完善并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改进了一种吸收边界条件;第5章为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高级时间方法,主要介绍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延迟与高级时间方法;第6章为气动噪声预测的半经验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值预测风力机翼型、叶片气动噪声的半经验方法。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为使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做到技术优选、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城镇与农村水环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J/T54-2017》。适用于下列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结合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标准,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当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与现有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充实了VOCs污染控制内容,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H2S排放与控制、移动源废气污染控制、室内空气质量与控制等章节。本书由15章组成,包括概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机械力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气态化合物控制技术基础、VOCs污染控制技术、含硫气态污染物控制、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移动源废气污染控制、气体收集输送系统的设计、污染物扩散和排气筒设计、室内空气质量与控制。每章附有例题和课后习题,方便读者使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
本书是一部介绍畜禽粪便堆肥有机质演化规律、稳定机理及络合重金属特征的专著。书中选择堆肥过程中*活跃的有机组分——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展开研究,基于分子量和亲疏水性(极性)不同将DOM分组,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对这些组分的演化规律及络合重金属特征进行了研究。全书共三部分14章,分别对堆肥水溶性有机物演化及络合重金属特征研究现状、鸡粪和牛粪堆肥DOM演化、络合重金属特征及安全调控策略进行了阐述。本书对于认识畜禽粪便堆肥水溶性有机物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的改良和畜禽粪便的土壤利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土壤石油污染过程、风险和生物修复》一书首先介绍了土壤石油污染发生过程、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归趋、石油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其次,在介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国内外经典技术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石油污染土壤的预制床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强化修复、堆肥修复与生物洗脱等修复案例。并在本书*后一章列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流程与管理规程。全书以石油污染现状、风险与修复为逻辑关系,既有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便读者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大气污染的产生、扩散及管理控制方面的思想、理论和技术,重点论述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装置及设计计算,并强调管理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同时引入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内容。书中还简要介绍了当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注意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全书力求做到系统全面、层次分明。每章节均给出了内容提要,有利于读者学习领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松辽流域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由于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失调,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松辽流域重要水系典型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提供大量实测数据和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地分析松辽流域重要水系——松花江水系和大辽河水系典型河流,及辽东湾营口河口表层水、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沉积物不同有机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征,探讨河流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分布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松辽流域水体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进行初步评价。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和上海园林(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辰、王国华、方海兰、孙晓、陈伟良、徐月江、张琪、吕子文、张善发、曹燕进、朱广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书在全面介绍含铀废水来源、处理方法、除铀微生物菌属及机理、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铀尾矿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解析,从中分离、富集出耐铀优势微生物菌群,进行含铀废水的处理;开展厌氧颗粒污泥、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处理酸性含铀废水的研究,分析其中微生物除铀机理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生物硫铁中微生物除铀效果、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含铀工业废水及酸性铀污染地下水的生物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借鉴。
丁文军、唐萌、刘烈刚、安艳主编的《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生物分册)(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毒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对于政府决策、环境监测、环境应急预案的制订、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相信该书的出版可对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全书由师华定、高庆先负责总体设计及编审工作,具体承担各章编写的是:师华定、高庆先、史华伟(第1章);罗宏、吕连宏(第2章);陈东升、杜吴鹏、马欣(第3章);张时煌、杜吴鹏、周兆媛(第4章);付加锋(第5章);王占刚(第6章);师华定、高庚先、史华伟(第7章)。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参阅、吸收了众多个人与组织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书介绍了 CDM 项目开发的基本规则与程序,重点对方法学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基本原理、相关国际规则、申报程序、批准过程等。此外,为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本书还系统地总结了当前 CDM 方法学的批准状况,介绍了已批准方法学的适用范围,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方法学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书是我国本系统介绍 CDM 方法学的正式出版物,参与编写的专家均有多年从事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经验,有的直接参加了清洁发展机制国际规则的谈判。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包括参与气候变化尤其是清洁发展机制决策的政府官员、希望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企业、相关研究和咨询机构、以及对清洁发展机制感兴趣的普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