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根据*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编写的。选取实验方法和技术上有代表性的实验,介绍了现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常用到的重要实验技术,并吸取我国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还介绍了一些新的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等,给出了部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和先进实验设备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一些面向新技术开发、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可分为空气污染物监测、除尘器性能测定、气态污染物净化、机动车尾气测定四大类,共28个实验项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环境监测领域的科研人员、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参考。
为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规范地下水污染监测和控制,完善加油站污染源监管,杨青、孙从军、孙长虹等著的《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监测技术及管理对策》以上海、北京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探索采用地质雷达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制定一套完整的加油站地下储罐渗漏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建立加油站地下储罐渗漏的现场调查标准和操作规范。结合典型加油站研究,应用场地概念模型,在开展污染模拟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管理办法的建议,为加油站建设(改建)、运行和报废过程中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管理手段和制度保证。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承载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百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流域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研究》依托“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成果,在统筹考虑辽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剖析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系统总结“九五”至“十一五”时期流域治理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分区分单元控制、突出流域防治重点、水质与水生态并重、全面改善与重点治理相结合等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技术路线,综合提出规划思路、目标指标体系以及重点任务,科学规划控制单元治理方案,合理优化项目空间布局,严谨论证目标的经济技术可行性,扎实研究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与措施,为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本书主要从单位GDP碳排放这个概念分析入手,认为单位GDP碳排放是一个结构关系,它的变化反映了以GDP为度量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单位GDP碳排放变化的时间效应分析是由总体和结构两大部分组成。前者表明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费的整体变化趋势特征,后者反映的则是经济与能源整体变化的结构演进特点。它的高低取决于四个因素: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和产业结构。其中,能源排放强度取决于能源禀赋特征,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取决于技术进步。 书中分别对中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均衡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单向 Granger因果关系,我国碳排放与工业化时间
本书采取学科交叉理论、边缘学科理论与技术设计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大量室内外实验和资料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理论和污水灌溉制度编制、重金属污染在农田土壤及作物中的运移分布规律、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预警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壤改良、污水灌溉区域管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生长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科研技术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学生的选修教材。
本书全面介绍了PCDM的由来、发展、定义及其实施意义、系统分析了PCDM的国际制度框架,跟踪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研究和执行成果。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工作和多次国际国内会议的历练,以及项目研究人员在CDM、PCDM领域广泛的参与和努力,研究成果日臻完善,并通过本书把研究成果介绍给更多关注关注关注PCDM的研究和CDM从业人员。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应;下篇主要介绍铅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效应。章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进展:主要介绍目前土壤铅污染及其修复植物的现状,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铅的吸收及其耐性机制,影响植物吸收铅的因素及目前的修复技术。第二章铅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介绍铅对植物生长及铅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第三章铅对植物养分吸收及分布的影响:主要介绍铅对植物氮、磷、钾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第四章不同铅浓度下植物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主要介绍不同铅浓度下,植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防线菌数量的影响;介绍植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五章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主要介绍植物对土壤交换态铅、碳酸盐结合态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有机结合态
本书对农药残留分析和环境毒理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动态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主要包括农药残留田间试验、农药残留量检测的新技术、农药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等内容。总结了编者近几年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一些新农药的环境化学行为和毒理方面的系统研究。 本书对从事农药残留分析与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工业脱硫及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了3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脱硫方法,涵盖含硫煤(天然气或其他物质)在使用前、中、后的干法、半干法、湿法等工况。对每种方法的原理、效果、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参数及投资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工程案例。对脱硫副产物再利用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脱硫石膏制硫酸与水泥、脱硫亚硫酸镁制硫酸与氧化镁、磷铵肥法脱硫制磷硫铵复合肥及硫磺回收等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对化工、电力、冶金等不同行业及装置选择的脱硫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进行比较判断,指出了目前脱硫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经验,提出了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脱硫问题,做到废物资源化。 《工业脱硫及综合利用技术》可供电力、化工、冶金行业的制造、运行、科研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管理技术人员及有
这是一本关于农业污染治理的专著,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和工业污染一样,农业污染也是一种产业公害。随着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农业污染的危害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污染治理政策有待创新。 作者从环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等角度,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污染治理政策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只有实现农业一环境政策一体化,构建农业污染治理综合决策机制,组合运用法律规制、经济激励和自主参与等政策工具,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治理农业污染。 本书共分七章。章介绍了农业污染问题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农业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必
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还会有所加强,增量环境问题还会加速凸显。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像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在短时期内通过末端治理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而且末端治理也是不经济的。
人类经济活动会对气候变化产生直接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类高度重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全球大部分国家都积极投身到这场“气候保卫战”中。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予以纠正,而政策的规制及其带来的经济影响也需要适时得以评估。本书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为着眼点和切入点,探讨碳排放视阈下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一定的科学计量方法进行识别。 全书共分六章,包括三个部分:*部分,主要探讨国际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参与气候谈判的角色及中国减排的政策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排污权交易相关理论和作用机理的梳理,讨论排污权交易
作者在书中既强调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加追求他们之间的整合,是一种十分合理的范式研究。作者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群体的分析建立在大量数据和事实基础上,对政府行为驱动力的分析尤为贴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目前这一转型期,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公司化转变,因此也谈不上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而公众的意义、组织水平和行动意志往往也很弱。而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望者,政府并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城市水环境研究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作者将社会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理解主体行为的驱动以及其中潜在的弱点,这些弱点往往也是我们改善环境管治的重要节点。
《江门市近岸海域环境与污染现状调查(精)》由黄洪辉、戴明、陈海刚、廖秀丽马胜伟等人著。本项调查于2008年1月启动,历时1年整,调查范围为江门近岸海域,包括银洲湖、黄茅海、广海湾、镇海湾和上、下川岛近岸海域等。调查内容涉及江门市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调查,陆源污染(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海域污染源(海水养殖、船舶排污、海洋倾废)和江河入海污染通量调查以及海洋环境现状调查等。资料调查以2007年为基准年,调查方式以资料收集为主,同时辅以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考察。海洋环境现状和污染物入海通量则以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
全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部分包括章、第二章,主要阐述室内环境的健康标准和卫生要求,以及居室空气污染与治理技术;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五章,主要介绍居室栽花卉植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和净化居室空气污染的植物种类与效果;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介绍植物监测居室空气污染的方法;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介绍了使用花卉植物绿化与装饰居室各房间的方法,以及欣赏居室花卉的要点、方法。后有四个附录:附录1 为花卉植物与心态和情感。介绍了赏花与心态在各种节日与表达情感时应馈赠的花卉的种类;附录2为四季观花,介绍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供观赏的花卉的花卉种类;附录3为四季主要花卉的象征,介绍了相对一年四季不同花卉的不同花语所表达的情意;附录4为迷人花色的象征,介绍了不同顏色花卉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全书以点污染控制和非点污染控制的方法为主线,既系统地介绍了经典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又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级氧化技术、膜生物反应器、A/O工艺、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水体修复等新技术作了详尽的介绍,突出地反映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有关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力求使教材内容现代化。全书重在反映各种处理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计算、设备与操作以及工程应用等内容,具有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科学实用等特点。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厌氧消化的原理和原料特性分析基础上,以北方典型的玉米秸秆为研究底物,针对秸秆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的原料生物降解率低、产气效率低、厌氧消化装置启动时间长、缺乏适宜的接种物等问题,从驯化适合秸秆厌氧消化产沼的接种物、探索绿色高效的预处理技术以及阐明外源氮对秸秆降解的影响机制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结果可为农作物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生物质固体废物的能源化利用,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可供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是 十五 *规划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的配套教材。全书共分12章,各章均 有内容提要,重点介绍该教材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各章的例题、思考题与习题选材广泛,具 有代表性,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辅助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 选用。
本书为IWA科学技术系列报告中的一卷,系统总结了SBR法的起源、演变及发展历程。本书重点突出了SBR法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生态学与种群动力学特性、工艺设计及实际运行等相关内容,同时对SBR法的仪器、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书还给出了发达国家SBR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设计运行参数、运行策略、处理效果、运行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等。上述内容对SBR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实际应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书内容全面、权威、系统,技术先进,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专业的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有害气体控制工程内容提要:本书讲述气态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综述了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概况;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工艺、途径和方法,讲解了有关设计计算,讲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含氟废气、汽车尾器及一些化工废气等的主要净化方法和工艺流程。书中还专门结合火电厂污染讲述了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控制及洁净煤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科研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管理干部的培训教材。
本书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和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概况以及交通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机理、排放量估算方法及减排途径,各国政府及组织对温室气体控制的要求和相关法令,我国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排放控制。 本书可供从事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