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徐州城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以及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调查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富集、迁移特征;分析了土壤的主要理化参数、主要无机矿物以及土壤质地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的影响.开展了基于TCLP和SEBT模型的土壤中重金属淋滤特征和赋存形态的研究.揭示了EDTA淋滤对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及其环境意义;从环境磁学角度研究了城市土壤的磁学特征,分析了矿物组成.有机质以及土壤质地对土壤磁性性质的影响;构建了土壤中单一元素污染和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定量磁学诊断模型。
王有志,男,现任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学与科研,有图书和专著出版经验。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是近十年的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的菌株,以此为出发点,系统研究了其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结构、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产物物理化学性质等过程,开展了鼠李糖脂应用于多环芳烃菲的微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作用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鼠李糖脂强化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的技术方法研究。 本书为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产生菌在石油污染场地的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石油污染土壤规模化生物修复奠定技术基础,实现保障农田土壤安全和流域水体用水安全的需求。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壤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参考和借鉴,也可以为油田环保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本书较为详尽地阐述了生物修复的机理,影响生物修复的受体特性、污染物特性、环境条件,以及生物修复在污染土壤、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大气、固体废物中的工程应用技术。 本书由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总结提炼,并参考国内外有关书籍及该领域的*进展编写而成,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工业脱硫及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了3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脱硫方法,涵盖含硫煤(天然气或其他物质)在使用前、中、后的干法、半干法、湿法等工况。对每种方法的原理、效果、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参数及投资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工程案例。对脱硫副产物再利用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脱硫石膏制硫酸与水泥、脱硫亚硫酸镁制硫酸与氧化镁、磷铵肥法脱硫制磷硫铵复合肥及硫磺回收等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对化工、电力、冶金等不同行业及装置选择的脱硫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进行比较判断,指出了目前脱硫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经验,提出了用循环经济理念解决脱硫问题,做到废物资源化。 《工业脱硫及综合利用技术》可供电力、化工、冶金行业的制造、运行、科研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管理技术人员及有
设施栽培与普通农田相比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是一类相对较特殊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施菜地土壤的酸化、盐渍化、养分过度累积等问题,均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特异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在作者们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设施农田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分析、重金属迁移累积特性及如何更加全面、高效地通过农艺措施调控、寻找新的方法、材料新技术等合理高效地控制重金属在蔬菜中的累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社会-生态框架的区域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分区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为解决设施农业产地环境健康及人们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本手册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常见危险化学品信息卡片。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列入国家《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的有3840种,其中335种列入《剧毒化学品名录》。本手册针对北京市工农业生产的特点,选择了总量大、容易获得或毒性大的危险品共146种进行了编辑。 第二部分为水污染事故处置时的一般技术要求,包括物资储备、现场控制、应急判别、应急处置、应急调查等内容。 第三部分为附录,附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剧毒化学品名录(2002版)》、《危险品毒性分级》等内容,供抢险人员参考使用。
在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极低频电磁场健康风险的评估结论已正式发布的背景下,公众对电磁场是否存在健康影响的疑惑仍呈增长趋势。政策制定者和工程建设决策者迫切需要在不同层面上组织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通过公开对话(而不是争论)、出示证据、传播科学(而不只是宣示观点)和增强参与(而不是排斥或忽视沟通对象)来实现信任、理解、解惑并达成共识。本书为各国开展电磁场风险沟通提出了全面分析和建议,对解决国内当前面临的电磁环境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政府环保、卫生、工贸、发展、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决策人员,以及电力、通信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关心电磁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各界人士或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新设专业主干课程“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系统、简明地阐述了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控制原理与技术。 本书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噪声污染控制、环境振动污染控制、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治、环境电磁辐射污染控制、环境热污染控制、环境光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环境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与影响;重点介绍了各种环境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及人们对环境物理性污染利用的*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其第二版是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框架基本保持了原书的结构,但根据近年来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论、技术等领域的进展和教学需求,对原书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本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上册,内容包括排水管渠系统,排水管渠水力计算,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城镇雨水管渠的设计,排水泵站的设计,排水管渠施工,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和养护,城镇排水工程的规划等。为方便教学和学习,每章后还配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IS的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应用” (批准号:40701 140)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与可视化动态调控仿真研究”(课题编号:2009AAl22221)的联合资助
以技术就绪度和层次分析法技术评估模型为基础 ,朱昌雄、李红娜、耿兵、韩巍、梅旭荣等*的《农 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成果及其评价》对 十一五 十二五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 水专项 )中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相关技术88项进行 定级及评分。 通过技术就绪度和层次分析法技术评估模型筛选 出来的关键技术可以因地制宜的规模推广,同时也为 国家有关决策机构或研究组织在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治 理中合理地引进和推广相关污染控制优选技术提供技 术依据和参考。
布雷特·雷·沃克所著的《毒岛--日本工业病史》深刻而又犀利地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群岛在过去的200年中如何步入工业化,以及那里的人们和环境因此而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lliam Cronon教授这样评价本书:“在这本具有说服力且令人不安的书中,BrettWalker教授把他的注意力放在过去200年间工业化的环境污染后果上,集中研究了毒性污染物以及人们因此而遭受的痛苦。本书对日本环境史及全球工业污染史都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厌氧消化的原理和原料特性分析基础上,以北方典型的玉米秸秆为研究底物,针对秸秆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存在的原料生物降解率低、产气效率低、厌氧消化装置启动时间长、缺乏适宜的接种物等问题,从驯化适合秸秆厌氧消化产沼的接种物、探索绿色高效的预处理技术以及阐明外源氮对秸秆降解的影响机制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结果可为农作物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生物质固体废物的能源化利用,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可供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海水、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 本标准验证单位:国家城市供水水质检测网青岛监测站、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监测站、济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潍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和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2年12月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3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碳管理系列培训教材)》作为系列丛书中的部,重点介绍了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温室气体管理相关标准、我国企业温室气体核算程序与方法及案例分析。本书可为企业、相关咨询机构等开展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工作提供指导。
本书是一本论述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的专著。作者对近年来北京市温榆河流域水污染控制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农村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处理、面源污染负荷分析与控制、流域水质提升方案与对策等研究成果,并介绍了示范工程运行监测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流域生态建设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以作为环境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介绍了PCDM的由来、发展、定义及其实施意义、系统分析了PCDM的国际制度框架,跟踪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研究和执行成果。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工作和多次国际国内会议的历练,以及项目研究人员在CDM、PCDM领域广泛的参与和努力,研究成果日臻完善,并通过本书把研究成果介绍给更多关注关注关注PCDM的研究和CDM从业人员。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方法?应用》分析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际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剖析了我国流域水污染及其总量控制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框架和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并以湖北武汉汤逊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对构建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后展望了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研究主题。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方法?应用》可供水污染防治、水文水资源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为中外环境学学者合作的*力作,本书从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入手,介绍与CDM相关的背景情况,又从基础理论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学和管理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范例讨论中国开发CDM项目的优选领域和技术选择以及成功开发CDM项目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对CDM项目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的附录还列出了气候变化和CDM领域的几个重要文件以及相关组织、机构、企业的网站清单。 本书共分六章对清洁发展机制的来源、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国际国内规则、潜在项目机遇等进行了全面介绍,是中国本由国内专家为主编写的系统介绍清洁发展机制的正式出版物,参与编写的专家均有多年从事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经验,有的直接参加了清洁发展机制国际规则的谈判。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包括参与气
梁冰、肖利萍编著的《煤矸石淋溶液对地下水污染机理和数值预测》深入探讨了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组分的内在机制和淋溶液污染组分对地下水系统污染的机理、规律和数值预测。该成果不仅对于揭示煤矸石山对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矿区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的预测、预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更科学、更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治理由矿区煤矸石排放导致的地下水系统污染问题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我国煤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