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重点讨论非均相物系、流体相或均相间的传质与分离技术,以及绿色环保的新型分离技术,即过滤与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尤其是应用在废油液再生中的过滤与分离技术;并列举了过滤与分离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中应用的大量实例。书中还对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传质分离过程做了补充阐述,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余自学,对过滤与分离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和能源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探讨了下述问题:在城市化阶段,中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当前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的背景,回顾 十一五 期间化石能源补贴的规模与影响,通过评估清洁能源的成本,估算发展清洁能源所需的补贴支持。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调整能源补贴结构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考虑到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而城市化的发展所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建筑材料工业的节能减排尤为值得关注。因此,以建筑材料工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本研究深入讨论了该行业的能源消费、电力需求、电力强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协整模型、分解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评估了该行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渤海湾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生物修复》对渤海海岸生态系统进行介绍,主要围绕海岸带生态退化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本书分为两篇。篇介绍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第二篇主要介绍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其中针对渤海湾海岸带的生物修复技术及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
餐饮油烟作为一种量多面广的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餐饮油烟中可检测出多达数百种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或室内空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油烟凝聚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作用,因此油烟净化已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书从油烟的产生机理、组成、控制标准及其危害展开论述,并针对这类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如机械净化、高压静电净化、湿式(液体吸收)净化、吸附净化、光催化净化、复合净化等技术内容分章节予以详细论述。同时结合市场上已应用的油烟净化技术以及产学研进展就油烟净化的发展动向提出建议。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针对我国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流域管理的理论模式,结合我们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和水环境管理进程,提出我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模式,重点阐述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其管理原则。这些技术和管理原则在三峡库区、太湖、辽河流域得到示范应用,显著支撑示范流域水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对认识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水环境管理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保证高标准的水质管理、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