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划”途径》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李迪华及其研究队伍自《城市景观之路》后的又一部针对当代中国城市问题及城市和景观规划方法论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全面发展观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过程为伦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反规划”途径。它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 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城市则是这一肌体上的生命之果,维护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通过判别和建立对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闻格局——景观安全格局,形成一个国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
《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内容包括农村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家园,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农村环境管理与农业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凝视沙尘暴的发源地:阿拉善人与环境的照片故事》是一部由当地20多位农牧民自己独立拍摄的“阿拉善人与环境的照片故事”摄影集。这些出自普通农牧民之手的照片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也没有震撼人心的镜头,只有农牧民质朴的视角、质朴的语言。然而正因为这一切的质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阿拉善。这些农牧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记录下的百余幅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阿拉善的环境现状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达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理解。细读每一张照片和故事,走进“农牧民眼中的阿拉善”,能让我们接近和触摸到阿拉善所面临的生态困境,以及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第2版)》概述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自然地理界面和生态脆弱带的影响,论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阐明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环境保护,分析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介绍了污染防治技术,阐述了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第2版)》适于用作高等院校环境、地理等专业的环境学概论性教材,以及作为环境环保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理、工、农、医等专业师生和中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港口环境污染的现象、危害、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港口环境保护概述、港口大气污染及防治、港口水体污染及防治、港口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港口其他污染及防治、港口环境管理法规、港口环境风险管理、港口环境监测及评价、绿色港口建设理论与实践。 本书主要作为交通运输类高等院校港口航运特色交通运输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和港口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材,还可供港口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参考。
该书包含了著者长期进行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汇集了由英、美等国10位膜法水处理专家执笔撰写的典型性的工程成果。本书的显著特点是面向工程实践,内容紧扣当今全球的热点话题之一——膜技术及其在工业水循环中的应用,在介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示了用膜法循环回用水资源的典型工艺及其应用工程方案,实为膜法废水处理工程操作成功经验的总结。本书可供从事化工、环保和相关领域特别是从事分离膜、水处理的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的人员,以及大、中专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使用 全书共5章。章为引言部分;第2章介绍了膜材料、膜组件和系统设计工艺等的概况;第3章讨论了若干特殊的工业领域使用膜过程的应用实例;第4章专门述及辅助设计系统,如反渗透级联排列、水网络等;第5章述及应用范围内的11个实例研究。
n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对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常见的162个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包括碳减排政策标准、中国碳排放状况、碳核算与碳核查、碳交易、企业碳减排技术。本书的“问题”主要选自作者为企业实施碳盘查、碳核查时企业人员提出,以及在万家企业范围内公开征集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为原则,实用性强。 n n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重点排放单位、万家企业的碳减排管理人员,也可供从事低碳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n
n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知识,对企业碳减排管理人员常见的162个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内容包括碳减排政策标准、中国碳排放状况、碳核算与碳核查、碳交易、企业碳减排技术。本书的“问题”主要选自作者为企业实施碳盘查、碳核查时企业人员提出,以及在万家企业范围内公开征集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为原则,实用性强。 n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重点排放单位、万家企业的碳减排管理人员,也可供从事低碳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特殊土及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固体废弃物实验分析评价方法、实验优化设计方法及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利用不同掺量固体废弃物(如脱硫灰、铸砂、轮胎胶粉等)改良特殊土(如软土、膨胀土、粉砂土和黏土等)的室内力学试验特征、重金属渗滤特性及其地球物理(视电阻率)特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土木、交通、环境、市政等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珠峰地区未来发展应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变化影响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减缓或预防环境变化中的风险。本书从气候、冰川与水资源、湖泊、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六个方面综合评估了珠峰地区(珠峰自然保护区)最近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并制定长远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战略和中近期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措施,为珠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本书是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研究”和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项目“国这环境安全及其环境管理支撑体系”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书中重点探讨了环境安全理论、环境安全评估、环境安全预测、环境安全预警、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环境安全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包括3个部分。部分是有关外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如何将绿色工程的方法融入到传统的工程学科,包括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微观和介观工业过程的绿色工程原理;第三部分是有关宏观工业领域的绿色工程原理,包括生命周期评价和生态工业。 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不同,绿色工程是将工业过程和产品与生态环境定量地关联起来,把资源和环境问题融合到传统的工程学科,在其涉及的每个环节均考虑环境问题,使读者了解如何在更宽的领域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从事绿色工程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本书选择的实例大多源于化学工程,但由于各个工程学科都会不同程度地用到化学物质,因此,书中的绿色工程原理和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用于其他工业领域。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
本书实践性、实用性和系统性较强。其内容包括国家有关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规定,实施程序,评审内容,考核要求,准备事项及取证后的监督检查;同时详细介绍了环境监质量保证的制度、规定,优质实验室评比标准、程序,以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监测采样和实验室质控,考核试题及标准答案,典型经验介绍。本书从多角度、多层次,从本质上、整体上让读者了解和把握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和评优创优工作,是广大从事环境监测管理与环境监测技术工作者了解和做好这两项工作必不可少的“指南”和工具书。同时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环境科研、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干部、科研人员及院校师生等参考。
传统商业活动对地球资源大量吞噬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面临空前挑战,而环保主义者和支持环保企业的种种措施也未能触及问题的要害。《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指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情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惟一的真正出路。在该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自我推动的,与利益化的市场原则一致,而非道德或规章约束的。《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观点新颖,耐人寻味,1998年被美国67所商学院教授评选为商业和环境学教材的名。
《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丛书:生态安全学导论》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涉及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非传统安全、环境安全、物种安全、生命安全、自然遗产安全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一、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基本知识,包括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膜生物反应器所用膜的分离机理、有关性能指标、结构、膜孔;制膜材料和制膜工艺:MBR运行的影响因素与膜污染控制等。 二、对相关品牌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元件与组件的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三、对浸没式中空纤维膜与乎板膜生物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要求、设计参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四、选取了一些代表工程,对其工艺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五、介绍了目前外工程量较多且在业内被公认为品牌的部分膜生物反应器生产商。《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可供膜企和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设计人员、污水处理厂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用书。
目前大型分析仪器GC/MS等已逐步推广,但对于与大型仪器相关的分析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介绍,因此非常需要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种监测分析方法的书,用于指导工作在一线的分析人员。本书另一个作用在于为建立新的标准方法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化合物种类多:所涉及的化合物从挥发性有机物到半挥发性有机物,几乎覆盖了目前所的关于有毒有害有机物中的研究热点化合物。 2、方法结构完整:从方法原理、采样、制样、分离分析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都有详尽的叙述,是实验室分析工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3、图文并茂,简明扼要:每一个方法中都有图表,将复杂的步骤变成了简单的可操作性程序,为实验室分析工作者带来方便。
本书分基础篇与主题篇两个部分,对法学实践课程进行了总体性的介绍,该书符合我国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编写中遵守合理、规范的原则,对法学领域内的各种实践性的教学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讲解,分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社会调查、法律诊所等不同主题,对各种主题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进行逐一的论述,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可供法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港口环境污染的现象、危害、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港口环境保护概述、港口大气污染及防治、港口水体污染及防治、港口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港口其他污染及防治、港口环境管理法规、港口环境风险管理、港口环境监测及评价、绿色港口建设理论与实践。 本书主要作为交通运输类高等院校港口航运特色交通运输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和港口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材,还可供港口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参考。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本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构建了一种PPP模式下中小型建设项目管控体系,并结合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实战案例,按照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翔实且细致地展示了在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交验管理等十四个方面具体的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书可作为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工程公司项目管控手册,对PPP模式下其他中小型建设项目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废水处理技术问答》主要介绍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知识及其处理技术,内容包括废(污)水与管理知识,废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废水一级处理、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废水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废水处理场(厂)常用设备、废水处理常用药剂、废水处理场(厂)基本知识。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对上述内容做了较系统的阐述,基本上回答和解决了废水处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废水处理技术问答》可供从事废水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国际科技动态跟踪:能源、环境与低碳经济》详细介绍了近几年世界各国在低碳环保方面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与低碳环保相关的技术,以及世界各国实施低碳环保政策的动态。《国际科技动态跟踪:能源、环境与低碳经济》旨在总结世界各国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环保理念、政策、技术和实施措施,为低碳环保的展开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指导。 《国际科技动态跟踪:能源、环境与低碳经济》适合希望了解国际科技新动态的相关科研人员、爱好者参考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选读教材。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水危机”三个字,可以搜寻到一百多万条相关的查询。中国的水危机主要原因是缺水和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已达三千多亿元。 我国的两大母亲河出现严重缺水和污染——长江源头支流之一的楚玛尔河段断流,黄河被污染。内陆湖和淡水支流和沿海伤痕累累——云贵高原湖泊滇池作为昆明的纳污水体,水质自90年代后明显下滑;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民守着太湖没水喝;环渤海水域重金属超出正常标准2千倍;青岛沿海浒苔丛生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还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淡水正迅速成为富人专用品和赚钱工具。 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纪最严重的生态、经济、政治危机。是谁正在使这个问题更加恶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