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内容分为总论篇和专题篇两大部分。总论篇介绍了本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从中国到2050年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出发,勾勒出我国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进一步结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空间的约束分析,设定了实现既定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三种不同资源环境代价的情景。深入分析了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的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形成不同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变化图,并通过比较不同情景之间节能减碳潜力的大小、构成、来源,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各主要低碳发展路径的贡献度,以及各重点领域的主要减碳措施,形成到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专题篇分别对工业
宇宙起源及地外天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古环境变迁、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以笔者曾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为依托,从复合生态系统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学说和分析方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并结合东部中等发达的山东莱芜、东部发达的上海奉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田野调查资料,从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特区、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选择。 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还介绍了美国伯克利和克利夫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等国外生态城市、生态岛屿建设经验,并阐述了域外经验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首先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进展;然后讲解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无机有机项目分析测试方法,然后介绍了其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赵晓军、陆泗进主编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为全国土壤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供各级环境监测站土壤和农村技术培训、从事土壤环境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目前国家标准中对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虽有方法参考,但较经典且分散,如何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技术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为此,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组织一线监测技术人员编写了此书。书中提到的监测分析方法都是该重点实验室在参照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仪器装备和应用实践凝练而成,涵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涉及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80个特定项目。 本书既可作为监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适合于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与发展》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等11章组成。在国内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书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等十一个章节组成。在国内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赣江中游鱼类资源及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围绕赣江已建和在建的三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水库生态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赣江中游水利枢纽群生态优化调度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弥补或减缓工程对鱼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可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赣江乃至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赣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书在阐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紧扣环境评价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针对性习题、实训,力求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技术。本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保护标准、工程分析、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水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噪声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环境监测类专业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供各地检测站和环境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以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和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为目标,在提出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再生水中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以及水质安全评价方法,阐述了再生水利用中的潜在安全问题、风险评价理论和水质标准制定方法,评价了典型再生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特性,分析了再生水消毒的水质风险与控制原理,力求系统反映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 本书内容系统性强,兼具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数据丰富,信息量大,可供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责任重大,构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是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本书根据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的特点及其环境风险特性与评价要求,介绍了生命周期、安全检查表、概率风险、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大宗工业固废环境风险评价》可供环境工程、固体废物管理、矿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综论,着重分析了太湖水资源系统的特征及其修复策略;第二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资源分析,涉及太湖水资源调节模型及其应用、洪涝及其模拟以及流域城市化的降雨效应等;第三部分为太湖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分析,涉及太湖流域水环境及其演变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网围养殖污染、城市水污染、工业企业污染机理等分析方面;第四部分为太湖治理的经济、管理及政策研究,涉及太湖水污染损失及政策效应、太湖管理权分割及对策以及流域排污权交易设计等方面。 本书适合从事湖泊水资源水环境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参阅。
“国家”不仅是近代以来引导基层社会变迁的主体,也是主导生态变迁的核心力量。《失序的自然(一个草原社区的生态权力与道德)》立足于一个荒漠化草原社区的实地研究,从产权边界的建构、自然观的转型、市场主义的扩张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草原“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得以形成的社会历史过程,揭示了现代国家权力在边缘地方社区中的扎根机制。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家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规划”始终包含着对草原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病理化的诊断”,自然之“失序”与社会之“失序”是相互建构的,国家对“自然”的改造与对“社会”的改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回归对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观照,致力于地方社区集体规范与认同的再创造,是提高地方社区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环境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是对美国EPA质控文件“PM2.5Mass Weighing Laboratory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gram”的编译。全书介绍了手工监测环境空气PM2,5时,实验室分析人员如何对滤膜进行操作,终获得准确可靠的滤膜重量。《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分别规定了恒温恒湿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规范了滤膜采购、检验处理、平衡、称重、运输、存储的程序;对滤膜实现追踪管理,监管滤膜所处的每一个环节,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融入滤膜操作的每个环节中。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共12章,第1章“简介”由杨凯编译;第2章“实验室能力建设”由周刚编译;第3章“设备库存、采购、接收和维护”由钟琪编译;第4章“通讯”由李铭煊编译;第5章“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政策法规》内容有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突出环境监测岗位实际监测任务,培养训练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全书共十章,以监测对象为主线,详细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分别介绍了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等监测方法和技术。实验的选取与岗位运行方法同步,突出实际、实践、实用,适当兼顾新仪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采用*的国家标准来规范环境监测术语,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本书被历届全国环境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指定为参考书。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工业分析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在广泛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内容和程序,创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作者自己提出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书在分析隧道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技术与方法,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全面阐述了其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同时以一岩溶长大隧道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与验证。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程环境影响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隧道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结合*水质分析标准和给排水行业水质分析的实际应用现状,全面介绍了水质分析方法和实用技术。全书共分9章,对水资源、水污染和水质指标作了简要的叙述,专门介绍了水质分析程序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强调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阐述了常规化学分析、分光光度、原子光谱、色谱、电化学分析和流动注射、水微生物基础与检验和在线监测与便携式分析方法、技术及其操作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类学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水行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