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第五阶段型式核准的要求、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检查和判定方法。 本标准修改采用欧盟(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法规》和(EC)N0 692/2008法规《对(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执行和修订的法规》以及联合国欧盟经济委员会ECE R8306(2011)法规《关于根据发动机燃料要求就污染物排放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及其修订法规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与上述欧盟法规相比,主要修改内容有: 轻型汽车的定义和分类沿用GB
《海洋与其过程的数值模型》以海洋和海洋过程的数值模型为主题,即计算海洋动力学。甘塔、克莱森编写的《海洋与其过程的数值模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与海洋建模和相关主题有关的知识背景,从简单的模型开始,终将描述综合数据同化及*的海洋数值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海洋动力学、数值解法、赤道动力学与减重力模型解决方案、中纬度动力学和准地转模型、高纬度的动力学海一冰模型、潮汐和潮汐建模、海岸动力学和正压模型、α坐标区域和沿海模型、多级盆地规模和全球模型、海气耦合模型等。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比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环境检测的基础知识、室内污染物散发及传播机理、室内空气检测的采样技术、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室内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与测定、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书参考大量的有关资料,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规定和规程进行编写的,不仅涵盖面比较广、内容先进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是一部供室内空气检测技术人员的应用性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较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辅助教材,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汪先锋主编的《物联网与环境监管实践》共分5篇21章。**篇的1-4章讲述了物联网基础知识,第二篇的5-11章讲解了环境保护物联网的应用,第三篇的12-14章重点对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智慧环境监管实现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第四篇的15-21章介绍了有关单位的环境保护物联网应用与实践,第五篇附录介绍了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
《2013中国环境质量报告》中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数据来源于国家环境监测网。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由覆盖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点位组成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由覆盖423条河流和62座湖泊(水库)的972个断面(点位)组成的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由覆盖487个城市(区、县)的1000余个点位组成的国家酸沉降监测网、由覆盖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9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测网、由覆盖全国近岸海域的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由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8万个点位组成的城市声环境监测网、覆盖31个省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等。
本书阐述了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归纳了污染源调查和杭州方法、城市区域环境容量测算方法以及基于环境容易进行总量分配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参数,内容非常丰富,对从事城市大气环境管理与研究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水环境的治理角度,阐述了治理水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本书详细阐述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及系统集成。全书共11章。第1~5章阐释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物理概念、辐射传输以及大气校正,突出固有光学量以及表观光学量的测量方法,并分析了两者的光学特性;第6~10章为湖}白水环境遥感的实践应用,主要阐述湖泊水体水色参数遥感反演、水体富营养化遥感评价、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湖泊水体表层水温反演以及湖泊蓝藻水华监测;第11章为湖泊水环境遥感的软件系统集成,介绍了太湖MODIS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中国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开发模式、系统功能以及业务流程等。 本书可读性强,适合具有地学、环境、空间信息等地球系统科学背景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湖泊科学和遥感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化工石化及医药类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本书共有三篇,内容包括:煤化工、氮肥、磷肥、光气及光气化产品项目,石油炼制工业、乙烯及其下游衍生物、油气贮运及接收站项目,医药和农药项目。介绍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等,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提供了相关的案例。
本书是作者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2006BAD23B05)*成果的总结,全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的原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以下内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植被类型、植被分布及植被恢复动态监测技术,工程实施对区域风沙灾害、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的评价方法,荒漠化和沙化动态监测技术,工程建设进展信息快速提取方法,植被长势状况监测技术,林分结构与生长模拟技术等。本书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学术观点明确,针对性强,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可供林业、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和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作者对所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环境遥感监测软件平台与业务运行示范”等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本书围绕太湖水环境遥感模型和软件系统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太湖水环境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太湖水环境遥感实验的技术方案和遥感监测软件设计,阐述了太湖水面光谱及水质数据采集分析、水环境遥感建模以及水环境遥感平台软什开发方法。以太湖水环境遥感应用示范为例,说明了太湖水环境遥感实验软件平台的实际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验数据翔实,可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环境保护、水利、国土资源、城市等部门从事遥感和GIS应用的人员阅读使用。
《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是遥感诊断系列专著的**部。《环境健康遥感诊断》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环境健康遥感诊断理论设立的一些背景知识;第2章分别从大气、陆地、水体三个方面介绍了环境健康相关参数的遥感提取方法;第3章介绍了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农田、城市六大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技术;第4章介绍了各类环境灾害的遥感诊断方法;第5章介绍了环境相关疾病的遥感诊断方法,并以禽流感、霍乱、鼠疫、甲流感四种典型传染病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第6章介绍了人居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方法;第7章介绍了环境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8章从国家需求、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对环境健康遥感诊断进行了展望。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增补本2011)》主要汇集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国新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与标准,并补充了少量之前未收录的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改与解释文件,分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其他相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修改与解释等七部分,力求准确和实用,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一部实用的环境标准工具书,同时也适用于环境管理者、环境监测、环境科研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 十二五 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包括综合报告和24个专题报告,基于我国学者 十二五 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从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综合管理(如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环境基础学科(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等不同视角系统梳理和评述了环境学科研究进展,提出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并展望了学科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 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可为环境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高校师生等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提供参考。
赤潮或有害藻华这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剧,这是人类恣意改变自然界正常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后果。近年来,随着人类无节制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耦合效应,气候出现了异常变化,这使海洋环境要素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导致了赤潮灾害的种类、暴发机制、发生规模、持续时间、发生时间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赤潮藻种由硅藻类向甲藻类转变、由浮游植物向大型藻类转变。2008年发生在黄海南部海域的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威力。
《可持续发展实用工具与案例》是由一系列丛书组成。卷为《可持续发展实用工具与案例——环境评价卷》。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实用工具和案例分析,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综合反映了丹麦及北欧的先进环境管理经验。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大多数国家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虽然法规和标准各不相同,但环境立法已经相当普遍。且针对一些国家不能独立解决的环境问题制定了许多国际协议。国家和国际法规不断增加,对现在应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的内容和数量产生很大影响。本书重点反映了环境管理工具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 商业社会中,一些公司采用综合环境管理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看作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的一部分。这种发展包括从末端治理向使用*技术(BAT),向追求整个生产系统生态效益方向的转变;向运用生命周期思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