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黑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黑土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黑土的形成,黑土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长期施肥对黑土肥力的演变规律,黑土有机质平衡理论与应用,黑土养分管理与高效利用,黑土耕地地力评价,作物适宜性评价,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黑土保护机械及农化产品,黑土培肥改良关键技术与模式,障碍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与模式,肥沃耕层构建,黑土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使读者对黑土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
本书通过100余篇日记,记录了作者历时2年共260余天,在靖西市广西邦亮长臂猿自然保护区内观察拍摄东黑冠长臂猿的点点滴滴。日记语言生动朴实,描述形象具体,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深居喀斯特石山密林的艰难辛苦,以及追踪、守望东黑冠长臂猿过程中的快乐与忧愁。全书包含大量优质摄影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读者领略热带季雨林与东黑冠长臂猿的无穷魅力。本书对呼吁广大民众关注、保护珍稀物种东黑冠长臂猿,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棕壤是世界上 重要的农业土壤,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在我国集中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地区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向南伸延到苏北丘陵,此外也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淮阳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地垂直带谱中,是重要的农业土壤。本书共分二十一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不同地区有关棕壤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分类特点、理化性质、污染状况、地力评价、分区利用、测土施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本书在本科土壤学及其有关分支学科通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土壤资源与环境这个主题进一步阐述土壤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适当地反映外土壤化学新进展的著作。适用于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全书共分11章。1、2章分别阐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粘粒矿物;3~9章介绍了土壤表面化学、土壤溶流及溶质迁移、土壤吸附与酸碱和氧化还原的化学、土壤化学反应动力学;10、11章为根际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化学。本书可作为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还可供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开发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内容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羊与羊文化的概念, 浅显地介绍了游牧文化与羊文化、 农耕文化与羊文化及农牧羊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羊的起源和驯化、 羊种的演变、 中国古代养羊业及羊文化、 中国近代养羊业及羊文化。 第三章主要叙述了 “羊” 字的起源与羊文化, 羊骨遗迹、 羊图腾、 艺术、 器物及语言文学与羊文化, 与羊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羊文化地理等。 第四章主要内容有与羊相关的民间竞技活动、 民俗与羊文化。 第五章介绍了西方世界对羊的崇拜和相关文化意象。 第六章重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羊文化的形成和养羊业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同时介绍了羊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及对现代养羊生产、 科学研究、 社会人文的影响。 第七章重点讲述了全国各地知名羊肉、 羊汤美食文化等。 第八章简要介绍了羊生
种质资源是作物科学的物质基础。绿肥是一大类作物,绿肥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种质资源的保驾护航。面对农业生产形势的变革,绿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绿肥种质资源的供给也同样需要适应生产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生态类型多样,绿肥利用历史悠久,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以及境外引种,绿肥种质资源繁多。目前存有各类绿肥资源20000多份,常用的绿肥品种、品系约400多个,这些资源是未来绿肥工作的重要宝库。《中国主要绿肥品种资源图集》分11章,按照豆科绿肥、十字花科绿肥、禾本科绿肥、水生绿肥和其他科属绿肥分别编写。其中,豆科绿肥共分7章,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是目前绿肥生产中普遍应用、面积优选的种类,各用一章进行详述,其余豆科绿肥归成4章分别介绍。由于绿肥分类方法多样,本书的章节归类主要是根据当前生产应用的普遍
《湖北土壤》概述湖北省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土壤的肥力评价,简介了全省土壤侵蚀和污染情况及其防治,总结了全省平原湖区、红壤、岗地和山地等区域性土壤改良、培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等方面的经验,并探讨了土壤改良利用的区域性特性。
本书系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行业专家撰写的行业教材,旨在规范化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的管理与技术,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水平,保障肉品卫生安全。本书从屠宰检验的发展概况、屠宰检验的任务和目标开始,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按照《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关于征集提升耕地地力技术模式的函》(农建(耕地)〔2022〕14号)要求,面向全国征集近年来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退化耕地治理等项目中形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的技术措施,形成的综合技术模式。全书共收集确定了5大类43个技术模式,其中,酸化12个、盐碱10个、黑土地11个、北方地力4个、南方贫瘠6个,在此基础上形成退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以期为治理退化耕地提供技术支撑。
韩湘玲等编著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第2版)》由中国农业农业气象系教授韩湘玲等编著修订。本书自出版发行以来已重印11次,销售量达17.2万册。此次修订,除对原版书中的陈旧内容和若干错误进行更新和修正外,又融合近年来有关农业气候方面的科技成果,对该书进行了充实完善。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及其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地区规律,二十四节气的量化。本书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广大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优选残留限量 GB2763-2019 代替GB 2763-2016、GB2763.1-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本书汇集了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亚五国部分农业高校的专家力量,结合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rntrad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法国世界经济研究和专业数据中心(CEPII)、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及各国统计局、政府官方网站数据信息,力图全方位展现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由王秀忠、隋斌主编的《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精)》共分五大部分,分别为“节气总体描述农谚”、“春季农谚”、“夏季农谚”、“秋季农谚”和“冬季农谚”。 每个季节谚语下分六个节气谚语,如“春季农谚”条目下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每一节气的开头,附有一段关于该节气的简要介绍。 部分谚语根据原书记载,附有流传地区和注释。同一谚语的各种异文,有的虽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也都尽量保存。 一条谚语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节气的,归在该条谚语中优选出现的节气条目下,如“立冬不撒种,春分不追肥。”归在“立冬"条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