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看图识病、类症鉴别、综合防治 为目的,从生产实际和临床诊治需要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教学和诊疗经验进行介绍,内容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附录还详细列出了被皮、运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产蛋率下降疾病的鉴别诊断。 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注重实际操作,可供养鹅生产者及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培训)用书。
本书为学术专著,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雏鹰计划”优秀成果出版项目,书稿基础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从全球环境变化及边疆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利用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综合考虑影响我国西南山区环境演变,主要是耕地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包括自然因素(坡度、海拔高度)、人文因素(人口、政策、农业技术、耕地与居民点距离),设计“山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进而重建了近300年来掌鸠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空间演变进程及阶段性特征,具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网格化耕地格局。
书中有桀骜不驯,最能代表苏格兰精神的帚石楠;有能够治病疗伤,在“一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矢车菊;有安徒生的最爱,象征无法停留的爱的蒲公英;有能变成痒痒粉、被夏洛蒂·勃朗特画过的犬蔷薇;有出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死亡约会》中的谋杀罪犯的帮凶——狐狸手套;有被苏格兰人从中国带到英国的棣棠……这些性格和经历迥异的花在不同的时空和文化中穿梭,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文化与情感联结在一起。 作者所写150种花,每种都配有19世纪英国插画师、植物学家爱德华·休姆绘制的彩色版画,古典妍丽,带你走进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
本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本书在本科土壤学及其有关分支学科通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土壤资源与环境这个主题进一步阐述土壤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适当地反映外土壤化学新进展的著作。适用于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全书共分11章。1、2章分别阐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粘粒矿物;3~9章介绍了土壤表面化学、土壤溶流及溶质迁移、土壤吸附与酸碱和氧化还原的化学、土壤化学反应动力学;10、11章为根际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化学。本书可作为农业资源利用、土化、资源与环境、农学、林果蔬、地学、水利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还可供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开发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潮土分类、分等、特性与利用等方面近期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其主要数据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本书撰写者在科研、教学、推广中累积的数据和资料;二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相关资料,2010年前后开展的我国耕地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等。
《麻类产业实用技术》是一本介绍麻类生产中轻简化实用技术的简明手册。《麻类产业实用技术》是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们长期开展科研与生产实践的优秀成果的凝练,图文并茂、通俗易瞳、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涵盖了品种资源与育苗技术、麻田土水肥管理与栽培模式、有害生物及逆境为害的防控、麻类农机具、麻类产品初加工技术、麻类制品加工技术六大板块。这些技术经生产检验,具有较强的产业针对性和实用价值。该书适合作为植麻农民、麻生产技术推广人员、麻类加工企业员工、麻业科研人员等麻产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技术读本。
《中国蚕豆》是《中国杂粮》丛书的分册。本书是一部反映我国蚕豆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践性专业书籍。该书包括蚕豆产业、蚕豆的起源与传播、蚕豆栽培历史、蚕豆生产、蚕豆的形态特征、蚕豆的生长发育、蚕豆的遗传资源、蚕豆的品种选育、蚕豆的栽培技术、蚕豆的植物保护、蚕豆的储藏技术、蚕豆的营养与品质、蚕豆的综合利用与食品等十三章。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七及时令占候类,收录10种古代农书。
《无人机遥感与智慧农业信息提取》由张东辉等编著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 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为数据源,全面收集了 涉及水稻分子育种的相关专利、论文及产业化数据,系统分析了水稻分子育种领域专利的申请特征和论文的发展态势,比较分析了水稻分子育种领域专利申请和科学研究的焦点及技术发展路线,深入阐述了水稻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的演变规律,对水稻分子育种领域新兴技术和产业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特别是中国的粮食保障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与建议。 本书无论对水稻领域的专业科研工作者,或对相关从业人员,甚至对涉农相关行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与参考价值。本书对未来水稻遗传育种、水稻基础研究及水稻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全面地反映了2023年国内外经贸环境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2023年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形势,分品种、分地区地介绍了农产品贸易发展水平,专题部分介绍了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2023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与农产品贸易、农业贸易谈判、农业贸易救济、农业产业安全等,附有2023年农业贸易大事记和年度贸易相关数据。
该书介绍了2023年中国水稻品种资源研究动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水稻转基因技术研究动态、中国水稻生产发展动态、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动态、中国稻米市场与贸易动态等内容,并对2023年水稻品种有关的一些公告资料进行了总结,适合水稻生产、水稻种业、科研、贸易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参考。在水稻生产、品种、栽培、植保、品质、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水稻科技工作在稻田生态与环境调控机制研究、水稻弱势粒充实机理及调控途径研究、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理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稻米品质的理化基础、生态环境对品质的影响以及肥力、种植技术、交互因素等农艺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水稻贸易进行了总结等。
本书从物种、创新链和创新体系三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和模型,围绕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三个要素搭建了生物种业创新能力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基于项目、论文、专利、生产、消费以及贸易等多源权威数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定性调研等多种情报研究方法,客观评估我国在生物种业领域创新链各环节(前育种、育种技术和品种培育)、重要物种(口粮作物、饲料粮作物、蔬菜、饲草、畜禽、水产)的科技水平以及相关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研判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存在的短板差距,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状况。同时,本研究基于长周期多源数据分析研判了全球生物种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梳理并剖析了我国生物种业发展现状与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物种业相关发展对策和建议。
本书对上合组织九个成员国、三个观察员国以及九个对话伙伴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研究。本书适合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者、外国粮食问题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教师、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工作人员、从事粮食国际贸易领域人员、粮食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合作伙伴国粮食问题及粮食合作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针对以灰数为建模对象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如何从模型结构层面入手对模型的建模范围进行拓展,即区间灰数预测模型和三参数区间灰数预测模型的优化研究;针对以实数为建模对象的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研究如何构建基于数据特征的灰色模型;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受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变量预测问题,现有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的局限性,研究如何进一步实现模型优化。
吴觉农先生(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一生撰写、翻译、主编220多部(篇)论著,时间跨度达74年之久。是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全景式历史文献,对于从茶业角度深入了解认识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使读者全面了解现当代中国茶业发展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编委会特编选《吴觉农集》,收录吴觉农与茶有关的120余部(篇)论著,时间从1922年到1989年达6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