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上有关植物分子育种的百科全书式综合参考书和教材,全书共15章,涵盖了植物分子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DNA标记技术,遗传图谱的构建,高通量,组学,技术,植物遗传学和作物改良的常用群体,分子工具在植物遗传资源管理、评价和创新中的应用,复杂性状分子剖析的理论和实践,标记辅助育种的理论与应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分析,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基因转移和遗传修饰植物,知识产权和植物品种保护,育种信息学,决策支持工具!每一章都经过同行评阅,包含了大量**信息,并有表格、数据和参考文献的支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蔬菜育种概况、中国蔬菜种质资源、蔬菜常规育种、蔬菜杂种优势育种、蔬菜生物技术育种、蔬菜抗性育种、蔬菜品质育种等。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救荒赈灾类三 ,收录4种古代农书。
方智远主编的《中国蔬菜育种学(精)》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篇组成。总论部分概要论述了中国蔬菜育种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育种目标,以及技术途径与创新育种方法、良种繁育、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等基础理论与知识;各论部分较详细地介绍白菜、甘蓝、番茄、萝卜等30余种蔬菜作物的育种概况和育成品种、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与主要性状遗传规律、育种目标与主要鉴定方法、育种途径和实例及良种繁育技术等。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按传主出生年月日先后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农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农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农学卷记述了20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本卷分四册出版。分册收录了54位农学家。
本书介绍了有机肥料的性质与作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特点与利用方式,常见微生物发酵菌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有机肥料加工设备和有机肥料厂建设注意事项,农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有机肥料的加工与施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及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学习借鉴。
目前我国是化肥施用量*多的国家,施用量占全球的30%,但养分利用率却越来越低,不但导致资源与能源的浪费,而且也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Zhou Jianmin、Du Changwen、Wang Huoyan编*的《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Enhancing Nutrient Use Efficiency》围绕养分的高效利用,从肥料、植物和土壤三个方面论述养分高效利用的原理和可能途径,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书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太湖地区水稻一小麦轮作区、华北平原小麦一玉米轮作区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农田氮素来源、转化及迁移规律,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基因型差异及生理遗传机制,农田及区域水平上的作物高效施氮技术等。书中的数据是基于同一区域进行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协同研究结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本书不仅有助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读者全面认识农田氮素高效利用的原理,也可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人员提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具体解决途径。 本书可供农学、土壤科学、植物营养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氮肥生产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及环境部门的决策、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图书》之一。结合国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步,本书对农药残留备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同时,对中国、中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农药残留监控技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 本书不仅有助于我国广大农药残留分析工作者全面了解现代农药残留检测和监控技术研究现状,还有助于在我国推动低成本、高通量、快速而灵敏的农药残留先进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 本书既有丰富的基本理论,又有大量的分析实例,不仅适合广大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各级从事农药残留监控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专门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应用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理,对害虫管理提出了“害虫生态调控”的理论,又将系统科学与害虫管理相结合,创建了“害虫管理系统工程”作为害虫管理学的方法论;进而通过具体实例,对害虫经济危害特征、害虫栖境改造的生态工程设计、害虫田间数量信息的估计方法及害虫趋光特性的实验技术分别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增加了本学科的完整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植物保护、环境保护、昆虫学、生态学、农业、林业、畜牧业、系统科学、有害生物控制和生物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与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动物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着重阐述如何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代谢和毒理学设计残留分析方法。第1—4章对残留分析原理和技术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包括残留监控原理、分析质量控制、样品处理方法、色谱分析、免疫分析及其研究与应用进展。第5—17章讨论了十三类兽药残留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同化激素和β-兴奋剂等。本书可供兽药研究与开发、药检、商检、食品毒理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耕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保障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书是作者带领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红壤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红壤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红壤的形成过程,黄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变化特征和规律,红壤退化的进程等。力求使读者对红壤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红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按传主出生年月日先后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农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农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农学卷记述了20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本卷分四册出版,第三分册收录了43位农学家。
本书围绕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下农田水分养分运移及其产量环境效应,以节水、省肥、高产、减排、控污为目标,阐述了近些年南方灌区水肥高效利用及环境效应试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集田问节灌控排一沟渠塘堰湿地生态处理一排水再利用于一体的水肥高效利用与减排控污技术体系及其多目标适应调控方法、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与排水再利用技术等。以上方法、技术经灌区多年应用,得到了复杂条件下农田水肥运移及流失规律、不同尺度水分氮素利用效率与稻田水肥管理临界指标等实用性成果,发展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为现代灌区规划设计与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 本书可供农业水利、资源环境、系统工程及管理科学等领域科研、教学、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卷全面系统编译了欧盟*颁布的部统一制修订商品(食品、饲料、农产品、草药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法规和标准,编译了从1976年至2010年3月的时间跨度中欧盟为此颁布的重要和有代表性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便读者从法规和标准的基本层面和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了解欧盟制修订统一的农药*残留限量的导则、程序和方法的发展过程。特别全文译出了欧洲议会和理事会规定(EC)No396/2005及农药活性物质品种市场准入(91/414/EEC)两部重要法规。 列出了欧盟对五百多种农药品种(包括近期发展的新品种)及其代谢物制修订的残留限量规定;列出了欧盟对食品和水产品重金属的限量规定。编译了欧盟(EC)No178/2006规定,列出了制修订农药残留限量规定中对商品(食品、饲料、农产品和草药)名称及其分类的规定,列出了八百多种商品类别及品种名录。
刘荣志、向朝阳、王思明主编的《当代中国农学 家学术谱系》系《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丛书》之 一。本书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 要农作物为代表,在借鉴农史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 上,从学术渊源、师承授受的角度,以主要机构为立 足点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和采访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梳 理出当代中国农学家学术谱系。重点分析了各谱系的 源流及传承关系、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格,介绍了典型 代表人物,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学学 术谱系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影响其形成和发展 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等。
为了适应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的需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结合多年花卉无土栽培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完成了《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编写。《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共两篇23章。**篇为基础理论部分,共8章,全面介绍了无土栽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介绍了无土栽培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第二篇为无土栽培实例,共15章,系统介绍了多种花卉的无土栽培生产技术。《花卉无土栽培理论与实践》在内容上既重视对花卉无土栽培理论的系统阐述,又融合了近年来无土栽培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结合无土栽培的生产一线实践,图文并茂、直观、易于操作、实践性强。
本书以植物育种为主体、以染色体为主线,将遗传与育种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前植物育种的发展动向及水平。全书分为8个单元、16章,在简要介绍植物细胞遗传学相关内容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无融合生殖育种、2n配子的发生及利用、染色体组工程(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及染色体工程育种、体细胞杂交与倍性操作、异源核质杂种及其利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论述。本书的特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果树植物以及园林花卉植物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相互借鉴,有助于读者开阔思路。 本书可供相关院校教学及从事植物育种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体例仍保持原来的布局,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一)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二)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三)麦类、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四)旱粮、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五)西瓜、甜瓜病虫害的防治;(六)杂草发生和防治;(七)常用农药。对每一病害或虫害,均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其识别、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并有农药、药械等知识介绍。
以中国南北过渡带为覆盖面,较全面地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所在省份主要作物的栽培技术体系。全书由9章组成。首先介绍了过渡带的定义,划分标准,环境特征和生态条件特点,作物布局,生产地位等内容。然后分章论述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紫云英、食用豆、马铃薯等的栽培技术。对于每种作物,都从其所在省份和区域的生产布局,茬口衔接,生长发育,品种类型和沿革,常规栽培技术,简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后对主要作物病害、虫害、草害、灾害性天气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且提出应对措施。本书可供有关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农技推广单位及生产者和有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