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是*生产力的功能,打通科技列车的 *后一公里 问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来自果树生产、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人员,共同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果树相关项目所产生的新科技成果编著本书。该书筛选凝练了果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相关成果,旨在方便广大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利用现农业科学知识,实现环境友好和增产增效。
罗非鱼是原产于非洲的一种经济鱼类,有近60个品种,已分布到差不多所有亚热带和热带国家。 70年代末期我国科技人员又从非洲原产地引进了罗非鱼属中个体*的品种尼罗罗非鱼。由于尼罗罗非鱼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食性杂,繁殖力强,疾病少且味道鲜美,逐渐在我国成为罗非鱼养殖者的*品种。随后,在8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鱼类遗传学家夏德全院士又从美国引进了奥利亚罗非鱼。由于纯系尼罗罗非鱼和纯系奥利亚罗非鱼的杂交后代是全雄性的,这就大大提高了罗非鱼的产量和品质,使我国罗非鱼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村养名獭兔是一个好项目,农民每养成1只商品兔成本不超过20元,而售价一般情况下在50元以上,利用自己的庭院常年饲养20个繁殖母兔,每年育成商品兔600只,纯利润18000元。目前在我国从饲养、收购、加工、销售均已形成系统,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产业。 为了帮助养兔场、户掌握种兔的质量标准、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我们编写了这本獭兔饲养技术书。本书全面总结了近几年獭兔饲养的新技术,可操作性很强,可以指导饲养场、户不断提高种兔的质量、提高商品兔的品质和商品皮的等级标准,提高仔、幼兔的成活率,从而提高饲养獭兔的经济效益。
小龙虾已成为当今世界水产品最红火的消费品种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逐年上升,群众养殖热情高涨,小龙虾人工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显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小龙虾养殖业已成为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主要行业。 小龙虾群体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生存和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2009年江苏、湖北等省把小龙虾列入了水产主推养殖品种。为了满足水产养殖户和渔业基层工作人员对小龙虾养殖技术的迫切需求,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轻轻松松学养小龙虾》一书,基本反映了我国主要小龙虾养殖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养殖模式。《轻轻松松学养小龙虾》介绍了小龙虾养殖中十分关键的
淡水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和高能量、有营养的保健食品,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18世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我国食用淡水小龙虾的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消费者对淡水小龙虾的认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推广,淡水小龙虾食品已普遍进入饭店、宾馆、超级市场和家庭餐桌。“盱眙龙虾节”的举办引发了食用淡水小龙虾的风暴,许多宾馆饭店大打龙虾美食牌,“十三香龙虾”、“清水龙虾”、“红透龙虾”等;销售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使天然资源锐减,价格节节攀升,淡水小龙虾已成为市场热销的水产品种。 淡水小龙虾生命力极强,对水质要求不高,适于在湖泊、池塘、湿地、江河、水渠、水田和沼泽地养殖,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能养殖和自然越冬。淡水小龙虾个体抱卵量较少,但群体繁殖能力较强。根据淡水小龙虾
鳗鱼肉味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滋补强身之功,有人称鳗鱼为“水中人参”。再加之,我国养鳗自然条件优越,成鳗一直是销路很好的出口创汇产品。而且,我国养鳗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都从日本引进养鳗技术,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和改进,从鳗苗捕捞、苗种培养到成鳗饲养管理、出口加工已有一套适合我国实际的完整经验,亩产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但我国养鳗业与国外(尤其是日本)相比,主要差距之一就是鳗鱼饲料,包括原料的开发利用和配方、工艺等不足。实事求是地说,国产鳗鱼饲料无论在适口性、粘合效果、饲料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欠缺,直接影响养鳗生产效益和出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特编写了这本《鳗鱼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一书。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鳗鱼营养和饲料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和科研的实践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稻虾兼作、稻虾轮作和稻田专养三种养殖模式及虾苗繁育、饲料配制等技术,突出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俗易懂,可作为广大农民及水产科技工作者参考。
饲养欧洲鳗鲡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广大渔农民、养鳗业者和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饲养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为了推广、普及饲养欧洲鳗鲡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我国欧洲鳗鲡养殖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我们组织了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有关专家,搜集了大量国外有关技术资料,认真地总结了我国各地在生产实践中的新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经过系统地总结、整理、加工,精心编著了《欧洲鳗鲡饲养技术》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全书分为前言、绪论、欧洲鳗鲡的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生活史、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牛蛙原产于北美,人工养殖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引进试养,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始终未能形成批量生产。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全国养蛙业重新兴起,发展迅速。牛蛙作为一种价格居中、广大消费者又十分喜爱的优质水产品,同时也是能使广大养殖生产者有效致富的经营项目,因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李正军、唐其编著的《蛙类养殖新技术》这本书,正是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较多、较好的致富机会与方法,我们在系统借用前人多年养蛙研究资料与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供大家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参考。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们消费意识发生根本转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关注, 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更加注重质量。 由于人为对滩涂和养殖海域的破坏与污染,造成大面积赤潮,使得沿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养殖业中的传统养殖方式面临养殖效益下降和水产品质量降低的危机。 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的养殖技术、方法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无公害健康养殖”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