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1卷)(1-2)》编辑委员会于1979年6月召开次会方,就编写的指导原则及应纳入《中国森林(1卷)(1-2)》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志学结合,寓学于志的指导思想。并认为志为论述森林类型,在记述森林型时探讨其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生长发育、更新演替等的规律,这些作为学的内容。根据这些规律提出该森林类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评价和经营管理的意见。为使这本专著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在总论中还编入了森林的自然地理环境、森林变迁史、森林地理分布规律、森林资源、森林昆虫、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区系、森林变迁史、森林分区以及森林分类等章。 《中国森林(1卷)(1-2)》共分四卷出版,卷包括绪论及自然地理、森林变迁、森林地理分布、森林资源、森林动物、森林昆虫、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区系、森林分区、森林分类
《水源涵养林研究与示范》分为四篇,篇为绪论,从水源涵养林植被耗水规律、水源区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水源涵养型植被水文生态功能等方面论述了外研究进展,建立了综合和单项技术试验示范区。第二篇是水源涵养林应用基础理论。对研究区域内人工、天然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并进行了水源涵养林耗水与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的研究。第三篇是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源涵养型乔灌木树种选择技术、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与营造技术、水源涵养林人工林经营技术、低功能水源涵养植被恢复与经营技术和水源涵养林营造与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了完备的水源涵养林营造和经营技术体系。第四篇是水源涵养林营建技术示范。为我国水源区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森林植被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和试验示范。
本书内容包括:木材基本知识,木质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性能介绍,木材加工的器具和设备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家具等木制品的制作工艺和涂饰工艺及质量检测手段等。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本书的特色。本书是林学、木材加工专业人员的工具书。
周彩贤、智信、朱建刚、Stephan Gampe主编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北京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德财政合作“京北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森林经营的主要成果,是对北京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可持续经营实践的总结。书中对近自然经营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不同森林类型近自然经营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北京近自然经营的技术方法。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树木的需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拍摄了常见树木彩色照片2万多幅,本书从中精选了350多种的树木照片900多幅。为了帮助读者从整体上识别树,选了树木整株的照片;为了便于具体观察树木, 特别选了叶枝、花枝、果枝及着生状态的照片,为了使读者了解树木的生物学特性,选了部分树木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照片,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树木,重点选了一些树种景观应用的照片。 本书除了将近千幅精美照片展现给读者外,每种树木都从识别、生态、应用等方面加以简要说明。书后还附有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索引,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
程中才主编的《中国湿地资源(安徽卷)(精)》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完成,系统介绍了安徽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利用、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安徽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和重点调查湿地概况。
刘于鹤编著的《中国森林经营研究》分为调查与研究(上篇)和回顾与思考(下篇),上篇是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建议;下篇是调研组成员有关森林经营的文章。书中还阐述了我国森林经营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如何做好森林经营工作的意见。
本书是在全面参考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保护区为示范,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和管理特点,研究并构成景观多样性监测 土壤在常人看来,其颜色可以深浅不同,湿度也会有高、中、低之分,但土壤肯定是没有生命的。其实不然,土壤自身极富生命力。在我们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多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就使土壤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营养品生产厂。土壤与水相互作用,就可以为土壤中的食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素,而这些食物则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健康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然而,如今农业中的许多惯例却忽视了土壤健康及其对于人类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日常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及其他诸如污泥利用等种种广泛采用的方法,都会削弱土壤和食物的健康营养作用。与评价的指标和技术方
《竹林生态研究》是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十年来对长宁竹林生态定位观测的研究成果,并收集了外关于竹林生态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总结、综合分析而成。《竹林生态研究》首先从竹种多样性、种质资源分布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对竹林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概述。然后从种群、群落两个层次,对竹林结构以及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分析了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特点与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过程及其规律研究,揭示了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与效应;从养分平衡和循环的角度,研究竹林养分循环规律及其在经营条件下水肥管理措施;从竹林的碳储量形成角度,探讨了竹林的碳汇功能及其循环特点。最后,针对退耕还竹的特点,探讨退耕还竹植被恢复、竹林更新特征以及人工恢复竹林的生态效果
《林木工厂化育苗技术》一书主要依托“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课题成果及论文,同时尽量吸收了近向年来科技发展成就和信息。全书共分四篇,二十六章。篇主要介绍了林木组培苗工厂化技术、工艺流程及如何建立组培苗工厂;其第六章突出介绍了成本低廉的林木组培苗幼态扦插技术,第九章介绍了我国南方与北京共6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第二篇介绍了结构先进、外型美观、造价低廉的育苗大棚和温室设计建造技术及共微机管理系统。第三篇介绍了林木容器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其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南北方30个主要造林树种的容器苗技术;第八章介绍了我国南方主要树种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第四篇介绍了与工厂化苗木各作业过程相配套各类机械及设施。 全书既有深刻的理论,更有丰富的实验经验。
俞晖、陈秋华主编的《城郊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系列》通过对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对城郊森林公园运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疏理和提炼,对全国各地在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中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森林公园从业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针对山西省不同区域的不同立地条件进行生态林业区划和林业生态建设,综合自然地理和气候等因素将全省划分为晋北防风固沙防护林区、晋西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东部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农田防护林区4个区,14个亚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同时,较系统地介绍了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和林业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本书对山西乃至全国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治理的林业科研、教学、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