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名著套装(全2册)》由(哥伦)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出版30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到今天,已被译介到英、法、德、意、日、韩、俄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
《东京八平米》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
17岁的少女铃芽,与姨母一同生活在九州的一座平静的港口小镇上。在某日的上学途中,铃芽和一位美男子擦肩而过,他的目的是“寻找门”,于是铃芽追着他来到了山里的废墟。不过,留在那片废墟之中的是一扇孤零零伫立着的老旧白色之门,而铃芽仿佛被什么吸引了一样,向那扇门伸出了手……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铃芽的闭门故事就此开启。新海诚导演亲自执笔的原作小说!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一生心血结晶,创作时间长达12年之久,期间不仅数次重写,更是两次将写好的手稿付之一炬,最终成就了这部被誉为“20世界俄罗斯文学伟大”的文学作品。布尔加科夫以魔鬼造访莫斯科为线索,将魔幻、历史和现实三重时空融于一体,在叙事上相互独立,在逻辑上又互为因果,无比狂野的魔幻、亦真亦假的历史和真爱与平凡的现实交织堆叠,构成了一个无比精巧的世界。作者以戏谑的笔法勾勒出世界的荒诞不经,于嬉笑怒骂之中揭示善与恶、爱与恨、真理与谎言之间的对立共生的复杂关系,使作品突破时空的桎梏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俄罗斯文学目前的又一座高峰。
《苏菲的世界 漫画版》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影响全球5000万读者的成长之书,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之一,原著译为64种语言。由全球超强班底改编的漫画版,让这本经典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吸引新一代青少年进入到这部伟大之书的阅读中来。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惊呼:原来,哲学也可以这么可爱!故事的开始是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一个问题:“你是谁?”它就像一个路标,为读者指出通往人类文明的大道——从自然神话到原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雅典卫城到罗马教廷、从文化到艺术,这个世界巨大而丰富,知识富饶而深广。如同爱丽丝跟随一只兔子掉进了奇幻的兔子洞;主人公苏菲受一封封信的牵引,钻进了浩渺的人类时空中。整个故事需要读者投入专注、不断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和智慧。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苏菲的思辨精神,她不时
《辛格自选集》含47篇短篇小说,由艾萨克 巴什维斯 辛格从出版于1957年到1981年间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中,有描绘魔鬼、撒旦、阴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贝利和魔鬼》《那里是有点什么》;还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短暂的礼拜五》,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的经历,比如《暮年之爱》《思亲小母牛》《康尼岛的一天》。 由韩颖(36篇)、杨向荣(5篇)、冯亦代(1篇)、戴侃(1篇)、方平(1篇)、李文俊(1篇)、屠珍(1篇)、文美惠(1篇)八位译者翻译,由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撰写前言。
1958年,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作为社会主义波兰首位也是专享一位驻外记者抵达加纳——非洲解放浪潮的最前线。此后三十多年间,他在这片“大到难以描述的”大陆上游荡,往返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尽一切力量出现在那些被遮蔽的地点——不论是流血冲突、军事政变的现场,还是丛林中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村落——从各个前线发回直击报道,试图为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长久以来,他像在非洲“游牧”般深入到各阶层的人群中间:出入将军和部长们的宅邸,也造访叛军首领的指挥部;和牧民搭便车穿越撒哈拉,也去外人难以进入的部落做客。他与尼日利亚流民在棚户区比邻而居,在那里,这个星球上最贫苦的人们“没用一块砖、一根钢筋或一平方米玻璃就建造了一整个城市”。在政变中的桑给巴尔,“一颗悲伤的黑色星星”,四百年奴隶贸易的中转站,他触
弗吉尼亚·伍尔夫二十四年间写就的日记,五百多个夜与日的私人絮语。 “也许我不会变得‘著名’或‘伟大’,可我要继续冒险,继续改变,开阔眼界,拒绝被人践踏,拒绝墨守成规。重要的是释放自我,不受限地找到自己的空间。”本书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所编选的日记选,收录了1918年至1941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另一边是“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她会“毒舌”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英国重量作家、历史学家简·莫里斯通过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全球历程,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化随笔。五十年的风云变幻,莫里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从人类首次登顶珠峰,到艾希曼审判和柏林墙的倒塌,再到香港的回归。五十年的生命历程,莫里斯从“他”到“她”,从新闻记者到文学作家,在双重身份变换间,她始终敏感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旅途虽匆匆一过,她却用历史学家的目光透过当下联系到过去,想象到未来。纷扰不断的中东、混乱的加勒比、冷战中的苏联、分裂的南非、逐渐褪去帝国光环的英国、流动的欧洲……在历史的变革中,她捕捉到世界剧变的20世纪下半叶中那些决定性的细节。
《人墟——切文古尔》是苏联文学大师普拉东诺夫的代表作,但该书在作者生前仅以片段形式发表于多本杂志,俄文版全本在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才得以问世。 小说以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以父子两代人的视角分别展现了人们如何从崩塌的旧时代中重生并在新时代中努力寻找构建新世界的路径。一群幻想家在切文古尔重新开天辟地,构建了一个“磨灭差异”的新天地,他们取消私产,毁林拆房,风餐露宿,不事劳动,完全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又接来一批“外人”在此安家落户,期望在此发展出“美丽新世界”。然而切文古尔人的一腔热忱,却不能改变现实世界运行的法则,没有生产创造,此地的生活日益凋敝。当敌人来袭时,缺少物质支持的切文古尔人完全无法抵抗敌人的进攻,最终切文古尔沦为一座“人墟”。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一个雨天,14岁的本田润一和舅舅在东京繁华街区的楼顶,看着人来人往,心中突然产生从没有过的变化——有许多人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生活着,人类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他只是其中之一。因为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他开始被舅舅称为“小哥白尼”。 当小哥白尼开始思考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变得不简单了:为什么大家都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为什么不服从前辈制定的无理规则就要被排挤?为什么约定好的事却难以付诸行动? 舅舅告诉小哥白尼,这不仅仅是他现阶段的困扰,贫富、歧视、欺凌、勇气……在将来的人生中,他将在不同的场合反复遇到这些重大的问题。为此,舅舅特意为小哥白尼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笔记本。 奇妙的事情真的在小哥白尼身上发生了。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日)宫崎骏》 "母亲葬身火海后
《企鹅经典:小黑书》是企鹅出版集团在成立80周年之际开始推出的系列“文学册子”,选目磅礴丰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寻找传世之作。此次出版的中英双语版本,从英文原版的选目中,为中国读者精心挑选了30部兼具经典性与当代性的作品,分三辑推出。除可读性较高的短篇小说之外,还收录了一些诗歌及未曾译介过的非虚构作品。
本书是美国著名漫画家肯·克里姆斯坦为20世纪杰出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创作的图像小说形式的传记,集中描绘了阿伦特人生中的三次重大“逃离”,也即三次重要的人生转折,由此串连起她的思想轨迹,以及她与其他思想家和学者之间的交集与思想碰撞。作者以漫画家的视角塑造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的阿伦特形象和同时代知识分子群像,幽默但不失深刻地刻画了这位复杂、有争议,但极其勇敢的女性,灵动的图画形式让深奥的思想理论变得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让阿伦特的思想在普通读者中产生共鸣的创作初衷。本书荣获多项美国图书大奖,目前已译成九种语言出版。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断地说自己痛恨改变,却不断地打破安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