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黄永玉上世纪90年代旅居欧洲写生作画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出版三十余年来广受读者喜爱。全书分两辑:《沿着塞纳河》《翡冷翠情怀》。跟随黄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欣赏到别样的艺术景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菲埃索里山、达 芬奇纪念馆,以及爱伦堡回忆录中提及的洛东达咖啡馆,咖啡馆附近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圣母院不远处的大屠杀纪念馆,埋葬梵高兄弟的小镇和墓碑,但丁的家和但丁见到比雅特丽丝的圣三一桥,等等等等。作者敏锐细致,富于幽默感,将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与旅居地人们的有趣交往描写得活泼生动,引人入胜。从街道到城镇全景,从文化到市井民风,从建筑到风物风情,从名人到普通市民 俱在黄永玉的绘画与文字里散发着鲜活的气息,堪称一卷认识欧洲人情世相的心灵地图。 此为全新修订
本集为《散文》创刊四十年际复证初心之制,精选《散文》四十年中刊发的名家杰作,计百人百篇。本书作为《散文》创刊四十年来的一次整体回顾,同时也是对历年来所刊发文字的一次再沉淀、再萃取的过程。经过对读者、作者以及专家反馈的研究分析,所选作家、作品均代表性地体现了华语散文创作四十年来的面貌与水准。其中,既包含冰心、季羡林、孙犁、汪曾祺、王蒙、冯骥才、史铁生、铁凝等文坛大匠的经典美文,收录当下活跃的文坛中坚力量与新锐作家zui具代表性与知名度的作品,同时,亦将选编视野对准海外华语散文创作,采撷佳篇。 百人百篇 ,依作者出生年月编次,跨越整个二十世纪,是对《散文》办刊历程一次多维度的 全面回忆 ,也是对现当代华语散文创作的一次盛大巡礼。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文化散文集,随文配有五十余幅精美趣味猫咪油画,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猫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陪伴的角色,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反思。以猫为写作(绘画)对象,通过观察猫的行为和人猫之间的互动,生发出对于当代社会种种之现状,以及人和动物、自然和城市、男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反思。《如何成为一只猫》不仅仅是一部随笔集,更是一种通过猫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世界的尝试。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试着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如何成为一只猫》想要传达的:从猫的独特性中,我们学习到如何接受自我、接纳他人,最终找到一种内外平衡的生活状态。
令海明威一早成名且经久不衰的作品,当属他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以陈述句为主,描写精准,对白简短,给读者直接生动的印象,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现当代作家。 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海明威的全部短篇小说。上册收录了1938年出版的作家*部完整的短篇小说集,即 首辑49篇 ,包括《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传世名篇;另有6篇未收入 首辑49篇 ,而显然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一并放在 附录 中。下册收录了 首辑49篇 后发表于书刊上的短篇小说及早先未发表过的小说,共21篇。附录中另有5篇,为原版全集中没有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发现的。
★ 一代科学巨擘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 ★ 了解杨振宁先生精神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书收录了杨振宁先生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大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评述。 此次出版新增了十余篇文章,包括杨振宁1971年访问新中国后回美进行的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演讲《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全文,他参观长城后饱含深情写就的《长城颂》,以及邓稼先写给杨振宁并使他的情感受到 极大震荡 的珍贵信件等,充分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
唐宋诗文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奇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诵读 床前明月光 ;少年意气,也学李白豪言 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外漂泊,便知 每逢佳节倍思亲 ;壮志难酬,又可叹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一首诗、一阙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诗言志、文载道,诗文隽永、文脉千年,诉说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离合悲欢,茫茫天地间,个体之于历史何其渺小,寥寥数语,诉不尽春风秋月、物转星移,却凝聚了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在这本书中,依托于23首诗文,以诗画相生,为我们重现了23个历史故事。有少年成名的得意,有怀才不遇的惆怅,有前路未知的迷惘,有漆黑长夜的孤独,有孑然一身的倔强,有国破家亡时的苍凉。跟随作者的讲述,再次走入唐宋600余年的历史长空和诗意宇宙。
每个人都会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才华横溢的乔治 吉辛也不例外! 许多年来,乔治 吉辛一直靠写作谋生,一直在生活中奋争, 挣钱本应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从十六岁自立开始,有三十多年了,我却不得不将挣钱当作目标 。 更让他焦虑的是,尽管他时不时能挣到所需之外的一点余钱,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他需要休息,需要安静,需要身心健康,需要宁静平和的心境,带着对生命的喜悦,写下一个想法、一段回忆、一点遐思,描摹一段心境,诸如此类。 直到四十岁,乔治 吉辛梦寐以求的生活也只能靠幻想才得以实现。此后,他创作了103篇自传式随笔,如实记录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散文以《亨利 莱克罗夫特杂记》即《四季随笔》为名出版后一纸风行,帮助无数读者顿悟生活的真谛,从艰难时刻走向更新、更广阔的世界。
《母亲的料理时代》是美学大家蒋勋 2024 全新散文集,首度集中回忆母亲,厨房里的物与事,是 向 庶民百姓平安过日常生活的谦卑致意,蕴藏着无尽的人生智慧。蒋勋以小见大, 用 五行 的观念认识厨房,给予生命深意。那是日复一日踏实生活里和木、火、土、金、水充满活力的互动。 从冰箱的使用到对现代性的思考,从分子料理到饮食的选择,从燃料的迭代到生 存 的危机, 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芜杂中寻找本真。娓娓道来的生命细节,火候的恰到好处,饮食的恰如其分,皆饱含着去芜存菁、素朴为家的人生哲理。 平凡日常的料理,是庶民百姓认真生活的自信,做菜里也处处是做人的本分, 蒋勋 说 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
李泽厚的文章,意蕴之深厚,情感之饱满,文辞之清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称颂,即便是那些周正的学术类文章,亦文字凝练,余味悠长,有时引用诗句来推进其论题,全然没有学院派枯燥繁琐之病。 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正处于 笼罩性影响 (甘阳)之际,文化界就有人称他为 当代梁启超 。李泽厚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丽的笔墨之中,情景中饱含时空玄思与人生哲理,这或许也是李泽厚的思想、论著,能在青年学子中迅速而广泛地接受和喜欢的重要原因。 何谓哲学?李泽厚曾答: 我以为就是研究 命运 :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和个人的命运。 收入这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其所记、所议,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正是探索 命运 的路途上之 寻求意义 。晚年,李泽厚把他的哲学归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 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然而, 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单相加 ,这是《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作者的一句话。《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讲授 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 的课堂记录为底本,不同于很多文学课仅仅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作家的生平等,《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以老舍这样一个地位和位置都非常独特的作家为为引子和入口,去探讨那些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
本书为祝勇经典作品《故宫的书法风流》上卷(单行升级本)。 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选取两岸故宫收藏的书法名作,以李斯、王羲之、李白、颜真卿、怀素、张旭、蔡襄、蔡京等古代书法家为线索,讲述了这些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这些书法家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一座 纸上的故宫 ,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
本书为祝勇经典作品《故宫的书法风流》下卷(单行升级本)。 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选取两岸故宫收藏的书法名作,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古代书法家为线索,讲述了这些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这些书法家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一座 纸上的故宫 ,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
《山谷微风》: 本书为余华2024蕞新散文集,创作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 小时候,他是顽皮又敏感的田间少年,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珍贵的快乐;成年后,他成了细心又包容的父亲,与儿子斗智斗勇,被幸福的烦恼填满梦境与现实。 余华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的美好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 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 本书是余华1989-2024年杂文集。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s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变迁中的中国。除此之外,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记录了自己平日读书、看球、旅行等点滴趣事。
汪国真,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1984年发表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 汪国真热 。2015年4月26日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汪国真诗文全集》是由汪国真胞妹汪玉华主编的图书,分上下两卷,搜集了汪国真这一生能找到的几乎所有诗文歌词等整理成集。本书是卷,包括三个部分:诗歌卷、古体诗词卷、采访点评卷。该套书对喜欢汪国真的读者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和收藏的意义。
《山林笔记》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日记体散文集,也是作家胡冬林的遗作。2007年5月5日胡冬林搬到长白山区生活,直至2012年10月31日生病住院,作家坚持每天记录他在山林生活期间的日常起居、写作情况,更重要的是与猎人、山民、鸟兽、鱼虫、蘑菇和花木的故事。胡冬林因病离世后,其妹胡夏林整理了他留下的笔记,按年代分为上下两册共计六章,凡118万字;编辑另册编排《〈山林笔记〉动物、植物、菌类手册》,配以作家亲自拍摄的照片近两百幅,向读者徐徐展现了四季长白美丽壮阔又细腻温暖的世界。
我的第四本书,跟前三本《窗里窗外》《云去云来》和《镜前镜后》有些不同 第四部散文集《青霞小品》,首发了林青霞的多帧照片、绘画作品,均为青霞亲选,汇集各个时期的成长──看见又真又美的青霞。 经历让人成熟,岁月使人感悟。驰骋文坛十八年,加上阅读的滋养,她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度提升,凭借精细而准确的观察力,轻松流畅地写出一篇又一篇细腻的文章。美人美文,率真情深!自如自在,脱俗清新!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再任设计总监。 金耀基校长撰序推荐:青霞悟性高,又肯转益多师,不知不觉间修成了林青霞独有面目的文体 青霞体 爱林泉 的 影迷会 应该扩充为 影文迷林会 了。 林青霞说, 我现在的心态,觉得很有意思,很喜欢看到人家高兴,人家高兴我就高兴,所以我就常常给人惊喜。
镜前动人,镜后真挚。 睽违六年,相遇不一样的青霞。 更真、更善、更美,文情并茂,为读者送上暖心的问候。 白先勇跟金圣华说,青霞现在真是作家了。 作者林青霞说: 我的《镜前镜后》在我今年生日出版,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也好在疫情中跟大家分享我思、我想和我描写的人物。 《镜前镜后》是林青霞第三部散文作品,在《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之后,继续娓娓道来她所经历的事、认识的人。书末特别收录几篇 朋友的话 ,他们识于不同时期,也见证着青霞的成长。多年阅读滋养下,也丰富了她的创作灵感,身边的人和事都成了她笔下的主角,随手拈来,轻松流畅。以读书为乐、写作为趣的她,对事物观察入微,写来惟肖惟妙,所思所想,真情流露。 本书还首发了她的生活照片多帧,均为林青霞亲选。
本书为康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共分为《遥远的年代》《动荡的青春》《未知世纪的开端》《满怀希望的时期》《投身南方》《漂泊的篇章》六卷。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回望、对创作历程的思考探索,亦有对大自然空灵淡远的诗化描绘,作者更是艺术化地书写了与之同时代的作家,诸如布尔加科夫、巴别尔、谢维里亚宁等人的生平轶事。此外还着力刻画了船夫、马车夫等普通人物群像,行文间流溢着生活的厚重感和纯美诗意。从中可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一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