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属于全民族的抗战史!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 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 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 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这四股力量在中国大地思想冲突与实力较量 的结果。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才能深刻理解胜利的必然性。本书全景式的揭 示和剖析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之际通过万里长征的炼狱, 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无情的叛变形成的地狱之火,中国工农红军和 中国革命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人以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不屈不挠的坚韧取 得了革命的成功,从苦难走向辉煌。
周生康先生的整套工作笔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初的两本开本较大的笔记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60年,大量记录了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的数字材料,这些数字为我们真实了解那个时期联民村一带的农民们的生活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1960-1968年的工作笔记完整地记下了革命年代中联民大队干部们的情况,这里有他们的大量检查、批判、学习等情况的材料,也有大队里开展阶级斗争的情况。1969-1982年的工作笔记十分详细,包含的内容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这一时期,革命仍在继续,清理阶级队伍革命的重要表达。农业生产、计划生育、革命宣传、技术引进等等内容也十分详细。在*后的几本工作笔记中,可以看到阶级斗争逐渐式微的趋势。根据周生康工作笔记的情况,我们选择1961-1982年的工作笔记进行出版。周生康先生的工作笔记主要是农村
《失落的 》:九年间,作家刘子 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 秘的邻人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 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 在这片处于世 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 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大学 系教授罗新认为,此书 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沿着季风的方向》:作家刘子 带领我们前往季风吹拂的国度 印度、掸邦、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泰国 在 与现实的穿梭中,捕捉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地区的灵魂。 路上,他目睹现代化未能侵蚀的尊严感,也看到金钱与爱情的交换;他见证苦难和文明的丧失,也顿悟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他与形 各异的人物和生活相遇,以深具洞察力的冷静笔触,书写在这样的世 ,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地生活。 《午夜降临前抵达》:作家刘子 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