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的定位是普及教材,力求准确、简明、实用,既注重格律知识的整理与分析,又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进行剖析和讲解,使读者能更好地品读、理解诗词,自然而然地掌握诗词格律及写作方法。 ★在讲述诗词的章法和写作方法时,多举实例,例证中既有对名句的具体分析,又有对经典全篇的综合解读与赏析,力求生动阐述写作方法,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本书中列举的写作方法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和创作的研究及心得,并加以总结,诗词的写作方法本就有很多相通之处,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作为诗词教材,本书对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分别从押韵、平仄、粘对、对仗、章法等方面进行了讲述,难免会琐碎或死板,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规
《冰心散文集》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 " 五四 " 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 : 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 " 冰心体 " 语言。
我们读金庸,往往会沉浸在高深的武功和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去。而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金庸粉丝,读懂了金庸先生烛照人性、洞察幽微的关怀,读出的是一代文豪对世人的 悲悯 ,又用一副铁肩担起 惩恶扬善 的道义,用一支辛辣犀利的笔继承了先生 怜我世人 的事业。他,就是我们热爱的六神磊磊。 金庸先生的作品总是映照时代,用精彩的故事去启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六神磊磊将金庸先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地解读和剖析,带我们去读金庸,引导着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东方不败不杀任盈盈?曼陀山庄的茶花怎么总是养不活?少林寺的《易筋经》为啥非要传给令狐冲?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人物,他们所经历的烦恼和困惑其实和我们是一样的,而磊磊的解读仿若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反省和觉察,也在提醒着我们:在这个聒噪的世界中,保
本书是流沙河先生讲解《诗经》的作品,由流沙河先生在成都的讲座整理而成。他从诗经305篇中择取81篇典型篇目,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对诗经进行了解读。与市面上其他“注解”《诗经》的书不同,流沙河先生在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当时的社会场景,注重诗歌的感情,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中还有不少四川方言的使用,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历代诗评的部分,选取方玉润、王夫之、闻一多等人的评论,与流沙河的讲解相互映衬。增加了93幅插图,包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的图片和中国古画,诗、画、评一体,全方位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和地名标注,无障碍阅读。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本书系“百年国学经典选刊”丛书之一种。 《唐诗杂论》系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杂志上。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唐诗的成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人胜。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
本书是一部书影集,收录了1920年至1950年间中国新文学著作书影100种,如朱自清的《踪迹》、闻一多的《红烛》、萧红的《生死场》等,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成就及其封面设计风格的变化与发展。每张一书影附加一篇相关提要,注明原书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基本内容、装帧设计者等信息。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不得不谈的作品,这本作品集的文章在1978—1986年间陆续发表、结集出版以后,在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统计,该社在1986—2006年这20年间出版的《随想录》的总印数相当于同时期的《鲁迅全集》总印数。《随想录》不仅印量惊人,而且还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版本数量众多的图书之一,中文版本以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和作家社为主要出版者。此外,该书还出版过英、法、德、日、韩等外文版。《 版本摭谈》以书话的形式,逐部介绍《随想录》每个版本的特点,通过对《随想录》不同版本的比勘,勾勒出《随想录》的写作情况、作者心态、文化背景,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还涉及对此书不同版本的文字修改、校勘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主要探究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留美归来的“学衡派”如何成为现代文学*顽强的“复古派”,并*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多余人”。作者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