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写作法:10步写出一篇好小说》 本书是小说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以寓言的形式架构,传授将心中故事顺利落到笔尖的10个步骤。 雪花写作法 的10个步骤是利用 雪花分形 的原理,不断将小说创作的环节细化,令写作者自身对小说内容的构思更加清晰。本书将告诉你: 如何正确界定你的目标人群; 如何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故事; 如何进入你的角色,包括反派角色; 如何把握节奏,抓住揭示主题的时机点; 如何预演每一个场景,确保故事具有超强冲击力 作者鼓励每一位小说创作者不要放弃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如果你所已知的小说写作方法都无法捋顺你的思路, 雪花写作法 一定能为你带来惊喜。 《如何用雪花写作法创作动人场景》 本书是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集中讨论小说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场景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 1627)、友人艾儒略(1582 1649)等的 文学 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 火星照耀美国 。 在这 漫长的现代 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 ? 文学史何为 ?这是一部在 世界中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唐代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通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上册主编为乔象锺、陈铁民。该书讲述了初、盛唐时期的文学,起于武德,至于大历初。从文学的史实出发,考察了初、盛唐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并分析了其发展的因果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各种文学样式及文学思潮的总面貌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描述。下册主编为吴庚舜、董乃斌,该书讲述了唐后期一百四十多年及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文学现象,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对该时段文学的具体面貌、特征、性质进行了综合性的描绘。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全面科学地对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
《民国思潮读本(套装共4册)》是民国时期思想界著名人士的著名篇章的汇集,文章涉及哲学、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不但是宝贵的史料文集,还对于今天之中国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老资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本书为张旭东 鲁迅三部曲 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 1927年间如何以 杂文的自觉 为标志从而 成为自己 。作者表明,此期间鲁迅文学所面对的空前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带来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风格史及文学原理意义上的选择、决定和突变。通过作者论、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总体批评方法,本书探讨以文体混合和写作的政治本体论为核心的鲁迅杂文句法和现象学结构。结论是:有必要在新文学和近代世界文学的历史与价值论范畴,在 艺术的终结 的哲学命题层面,去分析和把握杂文这一高于 纯文学 建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文体实验与风格运动。 这种鲁迅文学内部阐释的 中间突破 ,在第二卷对鲁迅 上海时期 (1927 1936)文字的 批判的文献学 考察中打开历史纵深,并在 杂文的自由 标题下呈现更宽广的社会政治视野及更复杂的现实与其表象之间的批判性
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巨著。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部分。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 成一家之言 ,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 1916,总被忽略的 晚清时期 ;1917 1941,总被说起的 五四时期 ;1942 1976,总被留白的 革命时期 ;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 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 20世纪小说课 ,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士农工商仕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神预言 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 生态篇 ,高度还原 作家的一天 1926年郁达夫的 恋爱 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 误诊 疑云,1952年巴金 同志 在朝鲜战场,1984年 寻根 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 拜访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 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 发现 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 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 诗法 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 定本 ,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今天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唐代文艺的成果,主要从音乐和舞蹈的制作与演奏方面,对唐代五、六、七言近体诗及其少数变体进行了研究,并涉及变文和后代南曲 滚唱 、弹词 开篇 等多种吟唱近体诗的曲艺。上编 理论 ,广泛评论了古今中外多种有关声诗见解的得失,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提出多方面的问题,下编 格调 ,备陈唐、五代入乐入舞并有调名和齐言诗共150余个诗调,分别就辞、乐、歌、舞和杂考等方面加以详细考订。本书涉及的领域及取得的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思想与艺术、 人物、红学史为 五个单元,共计3卷。从《红楼梦学刊》办刊 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 彰显了 学术规范,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 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卷):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本书是为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办四十年精选文集的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卷,代表了相关红学研究各个时期的学术成果。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二卷):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本卷为 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部分,计33余篇,40余万字。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三卷):红学史论 :本书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精选文集中的一卷,选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 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 进入过程 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本书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时间上自远古涵盖至当代,论述对象还囊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首次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分编,兼取年代与主题,如此,超越了时间与文类的全新棱镜,关照文与诗、小说与戏剧的模糊边界,口语与书面语的互动,尤其注重辨析传统的持续性及在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嬗变。每编以时间为序,历史背景之外,还涉及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打通了文学史的古今界限,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文体由古至今的演变线索,是一部特别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此次增加梅维恒的新版序言,述说20年后研究思路的变化,回应学术争鸣。且在装帧上分为八卷,便携,既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郭绍虞,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法国文学史》是由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格扎维埃?达尔科写给法国大学生、中学生的一本法国文学入门指南。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用轻松的笔调勾勒出了法国自中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涵盖了造就法国文学的社会环境、时代变迁、人文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学类型和文学流派,兼及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史书写不同的是,本书不流于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总年表、政治和文学大事年表、主要作家生平表、文学概览图等图表的形式明了地概括了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以学术视角讲述历史的同时,系统梳理了各时期的文学特征,全面解析了文学现象的前因后果。相较于同期的文学史作品,本书专辟章节介绍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的法国文学面貌,尤为完整地呈现了法国当代文学概况。
毕淑敏自选集 心理卷:包括《女心理师》(上下)《拯救乳房》《面对炎凉微笑》 《女心理师》(上下册)是毕淑敏救赎心灵系列小说的经典佳作。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并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拯救乳房》是我国由心理学家撰写的关于乳腺癌病人的心理治疗小说中的先驱,饱含人文关怀精神,不懈地深刻探讨癌症病人的精神尊严、爱与生命、人性完美等极话题,深入描写了病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引领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面对炎凉微笑》从8个方面探索心理问题: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突破心理困境、探索心灵奥秘、爱情婚姻亲子关系,以及女性的幸福秘方。这些散文大多反映现代人在重压之下造成心理伤害和精神迷惘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本书作为《清代诗学史》的*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梳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 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马曰琯马曰璐集》为清初扬州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诗文集。本书正文收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六卷、《嶰谷词》一卷,以清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马曰璐刻本为底本;马曰璐《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以清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刻本为底本,并参他本校异。作者另整理附录四种,依次为年谱简编、传记资料、酬唱集三种(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韩江雅集)、友朋酬赠。通过对 扬州二马 诗词创作及生平事迹的研究,一方面可定位其文学成就,一方面可以点带面,对清代前期徽商在东南地区的文学艺术活动有一个准确清晰的透视。
沼野充义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系列的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 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 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