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山姆 谢泼德的 家庭三部曲 、大卫 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 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 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 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所选剧作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人之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同时,本书收入五位译者分别为五位剧作家的作品所作精彩导言。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由《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委员会编
京剧,有国剧之称。京剧的历史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来自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与秦腔、汉调合流,并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民国时期京剧发展迅速,“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艺术的空前繁荣。大量的京剧戏目上演,并由百代、胜利、蓓开、高亭、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灌录唱片广泛传播,留存于今,成为中国及世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京剧大戏考”出版项目志在收集汇编、修订修复1949年前录制出版的京剧老唱片浩繁的唱词和录音,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研究、收藏。“京剧大戏考”项目将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净、丑等行当分卷分期出版。先期出版的“老生卷”由文本和
本稿件是著名服装设计师韩春启经过多年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后的成果,对于戏剧界、舞蹈界后备力量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践都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稿件图片较多,均为作者本人以往设计的线描图,部分为单纯黑白的速写,部分加以颜色的润色,又通过部分文字介绍了作者本人关于舞蹈与戏剧在人物动态上的学术认识。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专享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三十种杂剧包括《李太白贬夜郎》《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楚昭王踈者下船》等,其中不见于后世流传的孤本有十四种,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剧目和题材内容,为文学史、戏剧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十六种,经与明清刊本比对,发现文本差异较大,版本的异同为研究古典剧目内容与形式的演变、明清人对元杂剧的改编提供了可供比勘的对象。此次是本书首次原本影印出版,相对黑白珂罗版影印,像素更高,色彩真实,细节清晰,保留了更多的元本面貌,将为学界利用这套书提供极大便利。
......
本书是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的图录,展示了金银器、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墓葬壁画等精美多样的遗物,介绍了慕容鲜卑的发展历史,涵盖了农业、军事、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包括汉文化、西域文化、胡人文化、佛教文化等。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三燕龙城的发掘,使得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关于松阳高腔剧目集成和音乐集成的作品,主要包括《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一)》《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二)》《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三)》《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折子戏)》《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新编移植戏)》《中国松阳高腔音乐集成》。“松阳高腔文化丛书”原为松阳高腔老剧本及高腔戏曲音乐手抄本,原稿多为方言及替代音,后人阅读、传唱极不方便。现由高腔传承人吴永明先生整理,用电子稿方式保存。松阳高腔始于元明时期,至今有 600多年的历史,是松阳山歌、民间小调糅合、吸收了宫廷音乐、道教法曲最终成形。松阳高腔系浙江省八大高腔的独立分支之一,属于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高腔历来都采取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所以没有保存、留下完整的剧目,松阳高腔的传承和
本书围绕“3+1”主题创编,每册12个语言训练+4个戏剧活动,通过基本功、快乐朗读、绕口令、快板、古诗、诗歌、故事表演、手指游戏、相声、双簧、童话剧、小主持、主持词、三句半、演说家等内容形式,提高孩子对于口才戏剧表演的认识,区别于以往单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戏剧表演语言训练更倾向于综合性教学,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表达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本书既可以作为幼儿园的园本教材,也可作为启蒙绘本供孩子阅读,里面所设置的闯关游戏等内容还可为家庭亲子互动提供借鉴。
楚剧是湖北地方戏曲中的大剧种,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套书为武汉出版社“武汉舞台艺术口述历史”丛书的近期新作品,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何祚欢主编,共3册,汇集了近20位楚剧表演艺术家的采访实录,全面展示了沈云陔、黄楚材、钟惠然等楚剧名家拜师学艺的过程及其对楚剧艺术传承、创新、改革的见解,以艺术家口述的形式,清晰勾勒了楚剧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不同声腔及其艺术特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以楚剧表演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还原了20世纪武汉楚剧繁荣的历史旧影,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口述史,对研究武汉楚剧的历史、演变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传统戏剧图像志》(全十卷)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研究所申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21BB028)的最终成果,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前言、综述、戏曲的渊源、北曲杂剧、南戏传奇、近现代地方戏概述、戏曲舞台美术、戏曲演出场所、戏曲与民俗、戏曲与传统美术、中国戏曲中外文化交流等22章及中国传统戏剧大事年表、参考文献组成。全书十卷,图片7595张,文字70余万。全书用图像反映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风貌,辅以文献资料揭示中国传统戏剧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
《程砚秋画传》,周庆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程砚秋画传》课题组统筹编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24年10月出版发行。2024年是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程砚秋是杰出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艺术的开创者。他自幼接受传统梨园幼功训练,是京剧表演传统最忠实的继承者,又以艺术天赋和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传统,立足于传统戏曲完备而严整的美学体系与艺术积累之上,创建了京剧程派艺术,将京剧的表演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本书分“评传”“画传”“年谱”“附录”四部分,图文并茂,制作精良,并配置部分珍藏的音频文件,全面、系统、清晰地展示了程砚秋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了山姆·谢泼德的“家庭三部曲”、大卫·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之人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了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也让读者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欣赏戏剧,看到戏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时本书收入了五位译者为每位剧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导言,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剧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周信芳画传》是由周庆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上海京剧院合编的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重点图书。本书系为赓续先生艺脉、继承先生精神而编,汇集北京、上海多位资深专家共同打造,收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京剧院及众多藏家的珍藏照片,分“评传”“画传”“年谱”“附录”四部分,图文并茂,制作精良,全面、系统、清晰地展示了周信芳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为全世界的观众朋友们奉献了一场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的艺术盛宴,成为传统文化成功“破圈”的典范之作,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在观看演出后,主动探寻《千里江山图》所反映出的文化及宋代美学。无疑,《只此青绿》的演出又一次掀起了“千里江山文博热”,这种“文博热”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人们追逐的热点。“文博热”背后,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将肩负起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与途径,将古老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