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是《十月》杂志创始人之一、编辑家张守仁先生的全新散文集,记述他与数十位名作家的交往。在四十余年的文学编辑生活里,围绕文学和作品,他和作家们接触渐深,成为挚友、诤友,情谊深厚。作者记忆力超群,又常年以日记记录点滴,故他笔下所写皆能准确详实,细微处也毫不模糊;他同时是位散文家,书写真挚投入,文采斐然,人事讲述款款道来。 这本书中,可见名作家们的人生经历、文学见解、个性特质甚或鲜为人知的情感故事,可观时代细节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变迁。作者用一种让文学史形象化、具体化、鲜活化的方式,对中国文学的黄金岁月进行了一次深邃的凝视。 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 ,给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和经典文学以不可复制的认识方式,有见解、有温度、有呼吸。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教授至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启功先生的书法课,是 带着学问写书法,透过书法看文化 。他出身书香门第,精研文史、鉴定、诗词,这些 字外功 融入他的笔墨之中,既有技法的严谨,更有思想的厚度。 本书从最基础的笔顺结构写到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解析,理论结合实际地系统讲述了启功先生的毕生书法心得,辅以大量彩色插图展示笔触细节,语言平实,见解独到,是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世纪文学经典 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本书精选史铁生中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我遥远的清平湾》和成名代表作《我与地坛》等散文。作者由关注身体残疾到关注精神残疾,并引申到对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追问,以文学的方式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成功表达了心灵救赎的同时,也为漂泊的现代灵魂开辟出一片栖息地。
启功先生是受贾羲民、吴镜汀等名师熏陶养成的的文人画家,因此他的绘画作品极富文人意趣,常常融合诗词、书法等元素,秀雅俊逸,气韵悠长,意境高远。 在本书中,启功先生系统讲述了绘画理论与技法,分享了启蒙拜师的学画经历,以及对名家名作的鉴赏与品评,行文通俗流畅,平实易懂,如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书中收录大量珍贵手稿、名家画作插图,是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曾经震撼了世界,其卷轴里有一些写卷是当时讲唱文学的话本,当代研究文学史的学者称之为 变文 。这类讲唱的话本,按照内容题材区分,大致可分为讲经与讲史两种 前者宣演佛经及佛家故事,后者演述我国历史传说人物事迹。这些变文,生动感人,是讲唱文学的鼻祖,也是近千年来中国通俗文学的根。 本书由知名学者罗宗涛教授解读敦煌变文,以敦煌千佛洞佛经中发现的大量唐代变文钞本为底本,用通俗的白话文对敦煌变文进行了串联讲解。首先介绍了敦煌变文的起源、体裁,然后重点写了敦煌变文中的代表篇目,最后写了变文的价值和研究方向。是一本了解敦煌变文及研究其发展史的重要作品。
启功先生是国宝级书法家,是一代国学大师,更是一个可爱的邻居老头儿。启功先生一生在教育与艺术上成就卓著,其书法品高神逸,画作灵动清新,给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启功先生最令人感到亲切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曾说: 哎,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人生就是图一乐:启功的人生智慧》收录了启功先生关于工作,情感,读书,生活等人生智慧。洞明世事却又意蕴深厚的文字,让读者深受启发。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启功先生都能轻松周旋,巧妙应对。随口奉上一个小段子,既轻松化解尴尬,又能博人一笑,温暖人心。他以自身为榜样,告诉我们只要以笑容和幽默面对生活,幸福快乐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
【茶馆】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戏剧集,收录了其创作的著名话剧《茶馆》《龙须沟》,另附多篇老舍先生的经典短篇。《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创作于1956年,剧作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中出场的人物多达数十人,但人物均性格鲜明,能够 闻其声知其人 , 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本剧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龙须沟》创作于1950年,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老舍因此而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中几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局限于生活琐事,还涉及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 这些书信,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不脱离日常,既充满一个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也细数了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看似平淡的家常话,如山间的一缕清风,令人回味。这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知己和良师益友,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映照,让人艳羡。 本次为重新编选之新版,以傅聪的生活为主线,全面展现了傅聪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变化。较之以往版本更完整,且脉络清晰、不枯燥,更流畅易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本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信中,先生如老友谈心般就青年们所
像乔伊斯一样,纳博科夫首先是位诗人。他对写诗的痴迷开始于十五岁的夏天,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写下几千首诗。部小说《玛丽》于一九二六年发表,纳博科夫跻身伟大的现代主义者之列,他彻底革新了小说,令其蕴满诗性。与此同时,他依然在写诗,虽然数量不如早期,但其趣味与个性足以弥补这一缺憾。这些诗与他的小说有同样的思想、主题,相得益彰。 《纳博科夫诗集》收录了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的近百首诗作,跨越了他五十九年的诗歌创作生涯,包括纳博科夫现存早的作品《音乐》,容量堪比短篇小说的长诗《大学诗章》,以及由其子德米特里翻译的首次面世的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