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 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 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 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 法尔奇内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各类文物,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全书共分为 10 章,系统讲解了博物馆概况,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车马、建筑、服饰、家具等相关文物。每个章节皆从大众普遍关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的文物图片,使读者更加真切地领略文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文物世界之中,深切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千年辉煌。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适合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可作为从事文创设计、游戏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影视编剧,以及文学创作等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在西方艺术史中,19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实验、发现的时代,标志着艺术从古典世界走向现代世界的惊人转折。这个时代的视觉艺术被烙印着不可磨灭的热情,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以时间为轴,聚焦19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设计,揭示了艺术蜕变与社会发展、历史变革的深度交融。 全书呈现了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源流以及对后世艺术变革的影响;讲解了其间代表流派的风格,如学院派、拉斐尔前派、马基亚伊奥利画派、哈德逊河画派、巴比松画派、印象派、抽象派、纳比派、维也纳分离派等;同时详述了各流派代表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艺术思想与代表作,如大卫、安格尔、格罗、德拉克洛瓦、戈雅、布莱克、康斯坦布尔、帕尔默和马丁、透纳、弗里德里希、库尔贝、马奈、修拉、梵高等。在展现这
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 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 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 他们是极度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 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 观 与 物 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艺术哲学》是由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编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是 艺术领域的权威读本,也是进阶级的通识读物。 丹纳在书中提出,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思、富有正义感的人。 与之相对,艺术品不是创作者手中的感性材料,更不是情绪宣泄的叠加,而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的囊括。他带领读者探询历史、引述政治、解读人性,得出所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的可信论证。 在这本 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中,丹纳引人注目的艺术天赋与学术成就以一种蔚为可观的方式被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论述中,丹纳并不以学理性的观念穿凿材料,他的行文情感充沛、辞藻美观、富于变化,在很多表述中有着非常现代化的气息,帮助每一位读者领会艺术和哲学的真谛。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 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 佩索阿用二十余年以不同异名创作了百余篇日记体散文随笔,由后人收集编纂成本书。每一个异名者,都是佩索阿的一个性格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师那孤独而又瑰丽的思想宇宙。 《不安之书》以著名佩索阿学者热罗尼莫 皮萨罗的编订本为底本,忠实地还原了佩索阿创作的阶段性特征和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心路历程。写出了现代人内心的种种感受,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人性的孤独和决绝之美,以无比的诗意和哲理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一书作者邱振中先生依凭对有关细节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将书写技法放在历史变迁中进行解析,揭示了书法形式构成的种种奥秘,以及汉字书写与生俱来的规定与可能性。本书围绕笔法、章法、结构三个方面展开,构建了相关的形态理论。其中笔法和章法理论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已对书法领域的教学、创作、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字结构研究面对的材料无限复杂,费时尤长,它的完成标志着书法形态学基础部分的完成。 作为一部跨越四十年的重要理论著作,《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的出版不仅完整呈现了邱振中关于书法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书法领域的创作、教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提供新的众多的可能,有重要学术价值。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贡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 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 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本书包含了9大类、100种中国传统颜色,配上精美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光景和意义。 红:贯穿整部中华历史的深厚底色,象征吉祥、喜庆、婚嫁与热闹。 黄:我国先民*早将其认定为盘古开天辟地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有严肃、隆重、正面的含义。 蓝:是古代中国庶民阶级的色彩。 绿:大自然里充满了恣意、比例调和的绿,在我国色彩史中,却曾经属于低微的颜色。 紫:曾经为龙袍的专用色,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 褐:是传统颜色系列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色彩之一,色感低调。 白:白字*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本义为虚空,在古代指素色。 灰:传统颜色名词,给人阴暗低沉的感觉。 黑:是我国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长、含义多的一种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中重要的用色。 原来
王羲之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道教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不同材质的开发与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第三辑《材料与谱系》不仅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广阔历史跨度,而且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具体内容包括对中国玉文化沿革的探索、对中国 青铜时代 实质意义的思考、墨的制作和鉴赏、宣石在紫禁城中的使用,以及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使用火药媒材制作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艺术材质的丰富宝库,带我们领略中国艺术材质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 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 材料
保罗 策兰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影响力的德语诗人。策兰的父母丧生于纳粹集中营,本人则历经磨难,在流亡中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进行写作。策兰的诗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充斥着奇崛的意象,主题则刻上了深沉且强烈的情感印记,以艰涩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编织韵律感。他用诗歌为所有文学打开了在面对巨大丧失时坚持说话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了黄灿然精选的策兰178首经典诗作,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策兰诗歌的面貌。
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曼的小儿子布鲁诺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1916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婚姻危机,妻子的精神疾病,使这位本已著名的作家兼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开始创作了本书。 在1922年所著的这部作品,也是其第九部作品,描写主人公悉达多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从自觉的禁欲主义,到自我放逐和感官享受,终内心的和平成为他追求的终目的。全书用一种简单、诗意化的语言写就。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内心的自我,他踏上了自我寻求之旅。在享受了纵情欢愉的快乐与奢华生活之后,他厌弃了感官刺激的一切,来到那河边。在河边,悉达多终于觉醒,体验到自我与瞬间的永恒。
一个家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映射出河流的轨迹。耄耋之年的巫允明和巫鸿姐弟通过回忆父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二人的求学道路和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勾画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真实面貌,既反映出亿万中国家庭在现代中国的共通经验,也记录了一个单独家庭不可复制的性格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