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女性主义艺术领域的开山之作。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 诺克林反思,写下了这篇经典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也正式吹响艺术领域女性主义的号角。 2006年,诺克林又发表了《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30年以后》,进一步解构了对伟大的理解,并反思当初的那些批评和美好愿景,如今都改变和实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并收录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50周年纪念版中,此次系国内shou次引进出版。
非遗广西 丛书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本书是丛书的其中一本,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织锦技艺。壮锦是广西壮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艺术珍品。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壮锦的历史、分布、种类、纹样、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展现了壮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对壮族织锦技艺的历史地位、制作工艺、传承发展都作了普及性的解读与介绍。
全书分为五章21节,教学主题分为启迪、创造、感恩、挑战、表达几个部分,孩子将跟随教材中扮演老师的小熊Eric和扮演大师兄的小熊Jimmy两个角色学会基本的尤克里里弹奏技能,培养独立弹唱一首完整歌曲的能力。
《始平公造像记》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 龙门二十品 中尤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该书内附临习范本,将本帖临习的讲解视频与临摹范本结合,为便于读者临习,本帖配有近原大的摹本,供读者直接临习和描摹。 通过对《始平公造像记》中每个字与笔画的讲解,可以使读者更加精确地掌握笔法的应用和字的结构。该书内容由书法名家任云程老师精心搭配,使读者在临摹过程中更加精准临摹字帖。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一个多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仍在相互凝视,彼此确认,而今人们前往动物园观看一只又一只动物,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当我们看到麦卡林在顺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被违背其本意地非政治化,照片变成了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项证据;库尔贝早体认到的景物和声音是流水,以至于当他画穆提耶的岩壁,都如同池塘里映照出的风景……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结果的“看”,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宿命般的因果逻辑,如同作者在本书后所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
文人画,又称 士夫画 ,它指具有 文人气 ,即今人所谓 文人意识 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真 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 生命的真实 ,是作为 性 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 得势 得韵 得性 。 文人画的真性 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 真性 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沈周画的平和智慧。
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艺术杰作,韦兹莱修道院或沙特尔大教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或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什么是杰作?杰作如何诞生?我们为什么至今仍要观看杰作? 在《何为杰作》中,艺术史大师肯尼斯 克拉克详细讲解几十幅艺术史上的油画杰作,高清大幅彩图引领读者重返人文艺术高光时刻。他认为,杰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由此,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通过艺术杰作的传世得以记录和延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书中收录克拉克的另一篇艺术评论名作《当艺术家老去》。什么是老年风格?当艺术家老去,他的创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刻下痕迹,他则回报以伟大的杰作。
本书是由罗中一老师编写的以乐理、视唱为主的一套教材,配套的音频视频十分具有亮点。其长期担任中福会少年宫声乐中心钢琴伴奏与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职务,为本书的撰写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晚期写就的长篇散文,也是其创作生涯中少有的自传性作品。在本书中,三岛用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他将自我的信念凝成太阳,而太阳是肌肉造型的外在荣耀,辉映着肌肉。铁则是肌肉内涵力量的形态。唯有经历过太阳与铁的修炼,肉体才能保持永恒的光辉,承担起所有的价值。《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剖白内心思想与美学观的重要作品,也是解读他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 本书另外收录三岛的文学回忆录《我青春遍历的时代》。
《中国画理概论》一书是吴茀之先生对中国传统画理的梳理和探讨。此书作于抗战前后,曾用作上海美专及国立艺专讲义。先生一介寒士,搜寻国故,保存国粹。此书文字隽永,文理深邃,深入浅出地阐发中国画学源流,提纲挈领,点评精当。同时,所著录的画理画法经他本人亲身实践验证,可供学人效法。本书分为上下编,下编在战乱迁徙中遗失。上编分为绪论、国画之起源、国画之分类、国画之派别、国画之地位、通论、临摹、写生、用笔、用墨、用色、布局、款题等十三目。附录收录《中国画学概论讲稿》,丰富原有的概论。
文人画,又称 士夫画 ,它指具有 文人气 ,即今人所谓 文人意识 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真 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 生命的真实 ,是作为 性 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 得势 得韵 得性 。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 真性 追踪的内在轨迹。 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探讨 黄公望的浑朴画风 ,具体分为无分别的智慧、神性与理序等内容。
这是一本介绍民间艺术桃花坞年画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桃花坞年画的考究的制作、精致的尺寸、故事性的画面以及说唱的销售。一幅年画,就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清世间百态。通过百工之一的美丽、喜庆、温馨、甜俏的桃花坞年画,我们看到的是苏州人的淳朴民风、文雅情怀。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插图本)/国民阅读经典》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艺术的二十二个遐想(中英对照)》是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教授的美育短文集,作者李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英文翻译者为旅法的英国文化学者克莱尔。全书共选用了作者创作的艺术教育文章22篇,并配有李睦教授精心绘制的插画作品。全书中英对照、图文融会,寥寥数语,深入浅出,道出作者对中国美育的深刻思索,文字优雅,兴味悠长,于明白晓畅处更显作者对中国美育深沉的爱与关切。这本书既是作者几十年艺术教学的心得,也是关于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格完善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思索。
本书重点关注影视项目的前期工作 故事创意,训练编剧挖掘艺术个性,切实有效地从自身经历和体悟出发进行创作。作者提出 CLOSAT 训练法,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细致地帮助编剧建立创意开发体系,如取材童年故事、家庭 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梦、短篇小说或新闻事件等,对创作纪录片、故事短片、剧情长片等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同样适用。书中设置了大量习题、示例、创作讨论并附有延展阅读书单,可操作性极强。无论编剧还是其他文创产业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 正体 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