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比如: 是什么让大卫 霍克尼在阴郁的英格兰北方画出明亮的色彩? 弗里达 卡罗为什么一再描绘痛苦的自我画像? 康定斯基为什么选择在画布上 作曲 ? 草间弥生梦幻的波点从何而来? 不善言辞的爱德华 霍普,究竟在画里藏了多少信息? 这一切可以从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中找到答案 当艺术家选择凝视,艺术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中,敏锐的艺术评论家威尔 贡培兹就从 艺术家如何观看 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艺术史上31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著名画家大卫 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 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著名、*流行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到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 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 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 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是 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 。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以
从被 凝视 和 欲望 的对象,到艺术创作的主体,她们曾被遮蔽,但从未缺席; 她们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导演、舞蹈家,她们的艺术作品是女性创造力直接的表达; 她们摆脱历史重负勇往直前,打破禁区,彰显天赋,自由开拓新的艺术审美观,使原处于边缘的女性艺术,日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一份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 对千百年来女性艺术被边缘化的境况 Say No ! 本书为是国内著名诗人翟永明关于女性艺术的随笔集,详实地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介绍了世界范围、中国范围内女性艺术发展历程及具体的艺术家成就,探讨了女性内在的艺术天赋与艺术能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辑是探讨女性艺术中宏观的结构性问题的评论文章,通过梳理介绍多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第二辑为围绕
醉心于发明创造的达 芬奇、天才学生拉斐尔、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名作中的构图、光影与色彩,又披露了执笔人怎样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开始,书写13 17世纪欧洲18位卓越艺术家的故事,对250余件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细读。作者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
拱卫皇室为 藩 ,展现皇权为 屏 ,明代藩王被赋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却道他们是百无一用的贵族寄生虫。然而正是这些 无用之人 ,为世人留下无数珍宝。 晋王的崇善寺,肃王的玄妙观;周王的《东书堂帖》,鲁王的《画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铜鼎,梁王妃的宝石金簪 还有宁化王的老陈醋,无处不见宗藩的参与或赞助。 柯律格通过对藩王物质文化的实地考察,展现了艺术对藩屏帝业的重要意义,从反思史学研究中的刻板偏见出发,力图构建更全面、更多元的明史叙事。
被肯尼思 克拉克描述为 我所读过的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 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 气韵生动 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 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 六法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 中国画 。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 策展 一词 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更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他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者,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大呼震撼,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也从未缺席。再者,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策展人,木心的个展览就是由他策展,而 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搭桥,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 会面 。 他是学者巫鸿,木心称他: 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 记忆写作 。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 瑞鹤蓝 ,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 解读 ,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 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的风俗习
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血肉相连,天真是其本心,自由是其追求。本书尝试从诗性与哲学的 美的联结 这一结点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探索中国古代艺术及其背后时代精神与象征,以及中国艺术何以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读全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并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书中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全书共12章,上启初民时代,下至明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工艺品、艺术品200余件,其中唐代之前多以工艺艺术为主,如贾湖骨笛、后母戊大方鼎、秦之兵马俑、汉之舞乐俑等,唐及以后多以文人艺术为主,如《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及书法,等等。注释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延展,本书插图所配文物照片均由百万粉丝大V动脉影操刀拍摄,正文、注释、插图三者构
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会成为艺术,而商场里的不行? 为什么康定斯基看似涂鸦的画会成为艺术杰作,而你的不行? 为什么印象派在刚诞生的时候不被看好,而现在却变得很行? 其实,我们所知晓的现代艺术已沿着 反叛 的道路走了一个半世纪:叛逆的苗头始于印象派,借助后印象派的画笔逐渐成长,在野兽派的色彩里发扬,在毕加索拆解的画面中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脱离具体形态的抽象艺术,脱离物质形态的观念艺术 现代艺术就像个游戏,想玩转它,你所需要掌握的只是它的游戏规则。 《现代艺术150年》就是这样一本 破解现代艺术规则 之书,它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从19世纪印象派到21世纪当代艺术的150年发展历程,梳理27个艺术流派,覆盖100余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威尔 贡培兹以艺术评论家的专业视角,结合历史背景、艺术
本书是由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 材质艺术 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 材质 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 是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 图像 与 物件 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 物性 。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谈笑中,《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收录的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 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 里希特、路易丝 布尔乔亚、雷姆 库哈斯、奥斯卡 尼迈耶、扎哈 哈迪德,等等。他们都是(或生前曾是)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被誉为 英国艺术教父 的大卫 霍克尼,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路易丝 布尔乔亚, 行为艺术之母 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建筑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雷姆 库哈斯、扎哈 哈迪德,曾参与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奥斯卡 尼迈耶,等等。 在轻松的谈话中,艺术家与建筑师阐述了自己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以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本书涵盖从古到今的广阔幅度,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内容包含了有包浆的古物、绘有图像的 长幡 、漆器、树木的 瘿 ,还有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对不同类型的材质的探索。这些材料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些特殊 文化材质 的核心因素。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成长史,对于中西艺术的思考与反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书中还披露了大量珍贵图片,便于我们更细致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陈履生先生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实践,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描绘了 理想中的博物馆 ;作为艺术家,Mr. 陈拍了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以摄影讲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作为普通观众,他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咖啡馆,也被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打动
本书根据1931年约翰 杜威在哈佛大学纪念威廉 詹姆斯学术讲座上所作的关于艺术哲学的十次演讲汇编修改而成,于1934年正式出版。 杜威首先从总体上讲述了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艺术的统一关系;其次侧重介绍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艺术的作用。 杜威认为:艺术,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受众来说,都是一种体验,当体验圆满完成后就成为了经验,而经验又成为下一次体验的背景,而且每个人的每一次体验都是不同的。这就是杜威在本书中所强调的关键。
本书初版于2000年,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 普特法肯以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的德宁 劳伦斯讲座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撰写的一部关于绘画中视觉秩序理论的专著。 全书共分十二章,以构图的概念演变为主线,分析了 构图 一词如何从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发展至现代意义的画面整体秩序;从阿尔贝蒂、琴尼尼、瓦萨里到范曼德、普森、德皮勒,追溯了这一西方绘画中基本的概念与原则是如何流变,又如何影响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作者从意大利大型壁画入手,论及故事情节的意义大于画面形式,因此导致构图概念一度被忽视;作者还将构图看作是17世纪绘画理论的一次发现,切入法国绘画及其相关理论,思考架上绘画的产生对新的构图观念的影响。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探索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其观点充满启发性与洞察力,对艺术理论学者和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 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 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 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 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 东村 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 社会艺术史 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 艺术家 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 开放的艺术史 系列中*的一种。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图像是本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到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第二版)》对这一时期不同领域的图像作了整体性的纵览,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本包罗万象、契合当下的艺术入门书。艺术史研究者夏洛特 马林斯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读者穿行于辽阔多样的艺术世界,领略从10万年前至今的艺术魔法。 从洞穴绘画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马俑的创举;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从沙龙展的出现,到大型博物馆和连锁画廊的兴起 在历史长河中,见证艺术的诞生、交融与演变,掌握艺术新动向。 通过本书既能一睹米开朗琪罗、葛饰北斋、莫奈、杜尚等大师的风采,解锁数百件名作背后的奥秘,也能发现那些常被艺术史忽视的创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视角重新品味艺术之美:从古希腊黑绘大师,到拜占庭佚名艺术家;从首位宫廷女画家,到 游击队女孩 的街头海报;从影响毕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丝的卢浮宫音乐短片 艺术的故事不断更新,谁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