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超过5000年的艺术史,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玉器、漆器和瓷器、卷轴画、壁画 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在中世纪的波斯宫廷中,细密画被视为珍品而收藏和玩赏。著名画派 大不里士派 起源于伊利汗王朝,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亚欧文明中结出的硕果,著名的作品就是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本书通过对《史集》《列王纪》等古抄本中藏着神秘东方绘画技法的细密画进行分析,来描绘历史风云际会下伊朗艺术所受中国之影响。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展览实践,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构建全球艺术生态的主要因素。《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作者冯博一即是策展概念传入后,中国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0年以来,冯博一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中西方在艺术问题上的不同,在美术馆、画廊、书店、仓库和乡镇等不同公共空间中实施的展览策划,在发掘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讨艺术展览在策略、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以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建构中,对艺术生态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策展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
胡洪庆、李季莲主编的《高昌艺术研究(精)》为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项目"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研究系列"之一。高昌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古称,按时代顺序曾经是姑师--车师王国、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回鹘高昌国的所在地,至今尚保存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柳中故城等和柏孜克里克、吐峪沟、台藏塔等历史遗迹。由于地处中亚,从很早开始就受到西亚的波斯文明,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的熏陶,使其文化呈现出多重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合型的西域文化特征。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华夏文明也随之进入,使西域文化更加丰富璀璨,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中亚艺术的诞生之所在。本书按照绘画、雕塑、建筑、戏剧、音乐、舞蹈、服饰、书法、工艺美术各专题进行了分类研究,叙述全面
全书分9章,选取卷轴画、书法、壁画、雕塑、金银器、家具、陶瓷等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代表性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中国古代艺术史背后的好故事以及中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面貌与习惯。
《敦煌初见时》精选收录了敦煌壁画复原艺术专家史敦宇和其父母、一代敦煌学者和艺术家史苇湘、欧阳琳所作的112幅壁画复原图作品。两代敦煌人潜心研究的复原临摹是在现状临摹的基础上,经过多角度考证复原壁画脱落部分和初始色彩,力图剥去岁月的侵蚀和尘埃,重现古壁画完成之初的精美面貌。 书中所录作品涵盖敦煌壁画中具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六大主题:故事画、经变画、乐舞飞天、世俗生活、供养人图、敦煌遗画 (特别收录藏经洞中被西方列强盗走、如今流失海外的画作复原图19幅)。每幅作品均配以文字解说画中的故事、文化内涵、艺术精髓和复原重点,让读者深度领略敦煌艺术的华美生动和博大精深。 史敦宇出生在敦煌,自幼跟随父母和先辈师们进出洞窟学习临摹,一生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她五十多年来专注于壁画复原工作,以父辈面壁临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 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 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 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 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 成熟、 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 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数千年来,中国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会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和艺术的教化功能,*终发展为一个独具中华民族特质的博大精深的世界。
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胡蛮先生作为美术界的领导,负责了十年北京美术工作,曾用马列主义观点写出了我国部《中国美术史》。《胡蛮记新中国美术活动》权威客观、详实准确地记述了1952至1966年间主要发生在北京的与政治、宗教、城建、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有关的新中国创建时期的中央及北京市美术活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对美术事业的领导及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在那些年代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成果。书中同时也披露了政治对美术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美术界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的出版,将为研究和完善我国这一重要时期的美术活动史提供宝贵的史料线索和重要依据。
本书为研究20世纪美术史学史的一本学术专著。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百年,也是中国美术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进而逐渐走向丰富和多元的百年。百年中中国美术史学究竟在史观、史料和叙述模式方面相继发生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年中国美术史学各家各派的治学成绩及路向?这些都是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或随时风转移,或囿于家派观念,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一直摇摆不定,难以达成共识。本书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以学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将史学观念的变革与美术史写作实践结合,从美术史学学术史、史学体制及知识形态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的进程与实绩。
本套书基于祝唯庸在喜马拉雅平台的艺术史讲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纪传体”的方式,在讲述艺术家人生故事的同时,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有趣有料,配图精挑细选,是可读性、可赏性极高的入门读物。 从南北朝到初唐,中国书画艺术的框架已经搭起,规则也已经建立。法度森严、刚毅规范的唐楷的出现,昭示着楷书达到了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张猛龙碑》《九色鹿经图》《游春图》《北齐校书图》《千字文》等一大批经典,还有欧阳询、褚遂良、阎立本等一个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将我们熟知的画作和人物串联起来,枯燥的历史也因此而丰富生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内容简介:《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总体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10年度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党政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和成绩。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中国艺术品市场前沿问题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前沿问题多有深入探讨,提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理论建设,应重点着力于方法论建构的观点。全书共四部分。部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重点讨论市场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要素、具体步骤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实证研究,通过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的梳理,预测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市场发展的建议。第三部分为艺术品市场专题研究,通过剖析具体问题,总结归纳出市场要点及投资取向。第四部分为艺术品市场行业分析,重点对艺术资本市场中各新兴业态的未来发展规划合理路径。各部分自成一体又相互呼应,是一本系统揭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 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