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 全球美术史 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 物象与心观 近质与远势 天高与地远 人迹与神居 笔墨与品格 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中国拥有超过5000年的艺术史,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玉器、漆器和瓷器、卷轴画、壁画 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在中世纪的波斯宫廷中,细密画被视为珍品而收藏和玩赏。著名画派 大不里士派 起源于伊利汗王朝,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亚欧文明中结出的硕果,著名的作品就是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本书通过对《史集》《列王纪》等古抄本中藏着神秘东方绘画技法的细密画进行分析,来描绘历史风云际会下伊朗艺术所受中国之影响。
全书从 全球美术史 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独特的也是*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是 伟大的博物馆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的历史及主要馆藏。作为丰富多样艺术品的守护者,巴黎蓬皮杜中心从它于1977年1月31日对外开放起,就已成为全球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社交和庆祝功能的当代展馆。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和卢浮宫一并成为法国值得一看的地方。卢浮宫代表了理想中的法国文化教育中心,而蓬皮杜中心则展现了法国现当代的一面。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视为当代博物馆中的先锋角色,它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并称为世界三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5年1月,由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办、主管的《西泠艺丛》期刊正式创刊,将以月刊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期主要内容包括社长研究、秋季雅集、学术研究、西泠掇英、社史钩沉等。
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王逊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中国艺术通史。 作者以其在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的渊博知识和在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全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成就和发展规律。在阐述艺术现象的同时,兼论它们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视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文脉络清晰、生动精炼、朴素淡雅而娓娓道来。 本版特别收录高清彩色插图500余幅、艺术关键词索引及中国艺术史年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悦目、丰富而完备的阅读体验。 上册:原始社会丨商周丨秦汉丨两晋南北朝丨隋唐五代
胡蛮是画家又是美术理论家,他一生写作、发表过多部美术理论专著和一百多篇美术理论、评论文章,并出版了我国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写作的《中国美术史》,他一生的作品完全是与我国革命时代的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蛮与新中国美术》的部分以传记形式描述了我的父亲,重点介绍了他的背景及主要从事过的美术活动;第二部分是根据他美术工作日记中对新中国(19521966年)中央和北京市重要美术活动的详述整理成文的,这部分是更为重要的史料,也是本书的主题。本书对整理和完善新中国美术活动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地缅怀了那些曾为中国革命美术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们。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钱瘦铁研究、学术研究、社史钩沉、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西泠艺丛(2016年第二期,总第十四期)》主要内容包括:《鸟虫篆全书》、《印人逸事》、灯光冻矿物学特征初探、巡斋藏金石碑刻造像选、篆刻用字与文字学、《天发神谶碑》对晚清以来印人创作的影响等。
2015 年第 07 期总第七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王国维研究、学术研究、古文字论、新书介绍、社史钩沉、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2015 年第 06 期 总第六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陈鸿寿研究、轶闻拾遗、学术研究、艺丛论坛、社史钩沉、艺丛信息、展会预告。
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胡蛮先生作为美术界的领导,负责了十年北京美术工作,曾用马列主义观点写出了我国部《中国美术史》。《胡蛮记新中国美术活动》权威客观、详实准确地记述了1952至1966年间主要发生在北京的与政治、宗教、城建、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有关的新中国创建时期的中央及北京市美术活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对美术事业的领导及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在那些年代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成果。书中同时也披露了政治对美术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美术界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的出版,将为研究和完善我国这一重要时期的美术活动史提供宝贵的史料线索和重要依据。
2016 年第 6 期 总第十八期 主要内容包括专题.古陶瓷印及文字研究、特别报道、考据辨证、西泠掇英、佳作赏析、新书介绍、艺丛信息。
经典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沉积淀,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集中表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造的优秀艺术,囊括了民族精神追求与人类审美范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生态规律,成为民族艺术经典。《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以 刘三姐 与 阿诗玛 为例》通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研究及比较研究,探索民族艺术经典经由原生态、聚生态、共生态,再到整生态、衍生态等的系统生发路径,界定其自由理想、和谐精神及自然境界的本质规定,揭示其多重价值的耦合整生规律,即复合式超循环整生的规律,并升华出一般艺术经典的形成规律,产生了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