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 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 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第一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 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在近万张底片堆起的记忆库中, 寻找一条关于时代与青春的故事线索, 追溯一些作品的产生和它诞生的过程, 那里面有创作者的想法, 也留下大批年轻人所走过的痕迹。2 0 世纪9 0 年代, 是一段摇滚的岁月, 尽管很少人讲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庞大无形的思想或主义, 也不是某个触目惊心的事件; 它像是一种充满对抗和色彩的涌动, 一种关乎社会现实和内心剧变的企图, 其中夹杂着新的认知和实践, 也杂糅着宣泄甚至黑暗, 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从那个昨日世界走到今天的我们, 或许透过重重叠叠的影像, 可以再认识世界一次, 再认识自己一次。 老狼、李亚鹏、黄觉、叶蓓、路路、陈辉、邓讴歌、高旗、郑钧、史雷、张杨、张楚、周宁等口述,高原采访、摄影并撰写文字。
1978至1985年期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几乎走遍了中国全部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彩色照片。他敏锐的政治学眼光注意到中国正处在一段历史的起点。他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旱厕、坐牛车,不动声色地观察中国的方方面面,用镜头记录中国人的衣着、饮食、工作、旅行、娱乐。他同时捕捉到深刻的传统元素和新的表达方式。本书以《早春的中国》精装版为基础,挑选出200余张尤为经典的作品,以更加方便阅读的开本和装帧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
这是一部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的纪实摄影集,展现了刘香成镜头中的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与风土,传达了他以人为本的摄影理念。 珍藏190幅作品,众多获奖作品囊括其中,跨度四十六年(1976 2021),有沉淀下的时代记忆,鲜活的城市风情和质朴的乡村景象;有国际化的视野,风云际会的世界焦点,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状态和趣味 作品富有极强的叙事性和画面张力,真实记录和直观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城乡风貌和人民精神气质的巨变,展现了刘香成鲜明的个人摄影语言和特点。 刘香成的摄影虽是历史的现场记录,但是他的个人风格则是关注历史和潮流中日常的普通人状态,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对中国报道的影像风格、中国新闻摄影的趣味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刘香成通过以他的照片精心编织的不断展开的绵长的历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作彩色摄影集,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迷人作品。 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现,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 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 本书分为 情迹 迷墙 无常 未央 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
上田义彦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商业摄影师,他长期与爱马仕、无印良品、优衣库、资生堂、全日空、耐克等公司合作,执掌三得利乌龙茶主题广告拍摄长达 20余年。他的作品风格朴素、安静而内敛,具东方审美韵味。 本书是上田义彦的摄影精选作品合集,收录了他1982年至2022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三百余张,不仅包括他各个时期拍摄的商业广告,还有他创作的人像、风光、艺术探索作品以及在全球各地的旅行记录。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阅读和收藏。
以震撼人心的微距摄影呈现种子终极之美,继畅销书《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之后又一自然科普力作! 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受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邀请,在皇家植物园种子库中挑选100种果实或种子进行微距摄影。他用震撼人心的镜头捕捉种子与果实的细节。每一幅图片都展示了肉眼难以看见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让读者得以想象植物种子数千年来的奇异惊人演化。每一幅种子图片均配有一段科普文字。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
《昨天的中国》 《昨天的中国》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 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鲜活、*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中国 1980》 本书是作者于198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所拍摄的照片整理而成的一部摄影集。作者带着好奇的目光,记录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前的中国社会,镜头聚焦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淳朴和煦的老人以及恬静悠然的城市生活。照片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
婚礼上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能记录一个特殊的时刻,并为新人*重要的一天讲述精彩丰富的视觉故事。作为摄影师,您既是这个故事的作者,也是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在《拍出绝世婚礼 专业摄影师的婚礼摄影技法解密》一书中,您学习到了叙述婚礼故事的摄影技法,为你的婚礼摄影打好了基础。而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学习到如何在实战中完美地执行罗伯特分享的诸多技法。 在本书中,摄影师兼畅销书作者罗伯特?瓦伦苏埃拉使用了大量的婚礼拍摄案例,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他在《拍出绝世婚礼 专业摄影师的婚礼摄影技法解密》中提及的整个婚礼摄影流程。从他非常成功的职业生涯中,罗伯特分享了全球各地婚礼案例的研究,涵盖了整个婚礼时间线,从一天的开始、新人的准备、到仪式的举行,罗伯特深入探讨了有关如何拍摄婚礼这一美好故事的技术细节。 作者在本书
《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侯登科以他独特的方式突破了现实身份的限制,摆脱了无谓的杂念而得以心无旁骛地尽其所能为他身边的人与事,做出了无愧于他作为中国农民儿子的良知与他的社会责任感的负责记录与再现。无论是对于职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侯登科的摄影生涯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坐标。他具有职业意识的摄影实践将使所有职业摄影师汗颜,而他真正的业余姿态则将永远使所有真正热爱摄影的人受到感动与鼓舞。摄影,在侯登科这个 边缘者 手中,真正体现了一种摄影所可能带来的艺术民主化的本来意义。同时,侯登科还以他的摄影雄辩地证明,摄影,完全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手段,不论他是在 中心 还是在 边缘 。 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
本书是《摄影的艺术》的修订版和升级版,《摄影的艺术》被认为是具有可读性、易理解和系统的摄影教科书。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的拍摄技术,包括构图、光线、曝光、色彩、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对摄影技术进行古板陈述与简单解释,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已经远远高于了技术层面,他深入研究了其他摄影类图书经常回避的影像哲学、表现力和创造性等方面的问题,想要引导读者深究摄影的本质、学会观察拍摄场景,从而帮助读者掌握拍摄技术,使读者能拍摄出精彩的好作品。 通过展示近200张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众多的示意图和表格,本书为希望通过摄影这个媒介表达个人想法的摄影初学者、摄影发烧友和职业摄影师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影像世界。
错综的视线:早期摄影在东亚(1850 年代 1919 年) ,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收藏的费利斯 比托(Felice Beato)以及其他一些西方摄影师的东亚摄影作品为中心,结合包括来自国内外其他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的摄影和视觉作品,尝试综合展示这一时期摄影主要在观看和记录东亚各国的人文社会景观和现代化进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努力争取多角度、多层次、多媒介地描绘早期东亚摄影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既展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抱持不同目的的摄影者眼中的东亚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也展现东亚早期摄影的自身状态,以此探索全球帝国主义时代里发生在东亚的摄影实践的作用、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如果展览能够激活我们对于思考和反思摄影自身在一个跨国扩展的过程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本以清晰、直观又系统的方法介绍如何运用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 对照片进行润饰的书籍。本书作者斯科特 凯尔比针对在照片后期处理过程中会碰到的各种常见或疑难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实用技巧。读者在阅读之后,可以了解在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Classic中如何导入照片、分类和组织照片,如何编辑照片、局部调整照片、校正数码照片,如何导出照片、将照片转到Photoshop进行编辑,以及如何在移动设备上使用Lightroom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专业人士所采用的照片后期处理技法。本书详细讲解了Lightroom Classic中蒙版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对照片进行选择性处理,创作出令人惊艳的影像作品。 本书适合数码摄影、广告摄影、平面设计、照片修饰等领域的各层次用户阅读。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本书迅速地提高数码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用光尤为关键。一个成功的商业摄影师需要培养应用光线的思维,否则无法拍出令人赞叹的杰作。能够理解并操控光线,甚至能创造性地运用光线,往往能让一幅人像摄影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情绪和内涵。 本书是商业人像摄影师罗塞拉 范恩的拍摄经验总结,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技巧和多个实战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掌握商业人像的布光技法,并向读者介绍如何使用不同的光线来呈现不同的情绪表达。 罗塞拉 范恩将人像摄影用光分为两大部分: 理解光线 和 与光一起工作 ,分别侧重于人工照明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理解光线 部分包括关键的用光概念,如照明设备的使用,光线和照片情绪的关系,以及常规的布光方式,并对多种光源和布光附件做深入介绍。 与光一起工作 部分着重探讨影棚布光的实际用途,包括如何针对特定的类型和项目进
在中国时尚摄影界,1992年出生的张家诚是新一代摄影师中的佼佼者。他凭借着对时尚的独特理解,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次为国内外时尚杂志拍摄封面及专题图片,并为国际时尚品牌掌镜广告。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16年至2022年间拍摄的时尚摄影作品近200张,其中既有发表在时尚杂志上的作品,也有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它们是中国时尚摄影界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本书适合摄影师、摄影爱好者、时尚爱好者阅读、收藏。
我们都曾经去过那里,甚至现在仍然能听到海浪声,只是我们再也无法上岸了。 詹姆斯 巴里,《彼得 潘》 永无岛是英国作家詹姆斯 巴里的小说《彼得 潘》里,主人公彼得 潘长住的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海岛。 永无岛比喻的是每个人的来处,是精神故乡,是一直存在但永远回不去的地方。那里储存着我们全部的原始情感,没有道德判断,没有社会评价,是人类纯真情感的具象化。 永无岛是童真世界的解构与破碎、少年性情的挫折与坍塌,是对于走向现实经验的拒斥与反抗。而这一切又同时呈现出面对成人世界时,安宁、平静甚至庸常的一种和解。 永无岛就是艺术本身,对其追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种坚持。你必须相信它的存在,你才会遇见它,这一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无限缓慢,而幻灭也是相遇的方式之一。 永无岛是创作者精神
本书对摄影相关的硬件知识、相机控制技术、摄影理论,以及人像摄影构图、美姿、实拍等知识进行了总结,整理为320 个知识点,以方便读者学习。 本书第1~5 章介绍人像摄影所需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相机、镜头与附件等硬件知识,以及曝光、对焦、光圈、快门、感光度与白平衡等技术知识;第6~8 章介绍人像摄影构图与美姿相关的知识,其中美姿部分又包括女士人像、男士人像、情侣人像、孕妇照、家庭合影等不同题材的美姿技巧;第9~10 章介绍室外和室内不同题材人像的实拍技法。 本书适合所有人像摄影爱好者阅读和学习。
从学生时代的湿版作品到生命里拍摄的*后一张肖像照,本书回顾了英国摄影大师简 鲍恩(1925 2014)一生的创作精华。在为老牌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里,她直视过塞缪尔 贝克特的敌意,面对过玛格丽特 撒切尔的强硬,捕捉过若有所思的穆罕默德 阿里。她喜爱在自然光下拍摄人物放松的姿态,用黑白灰表达人物的精髓。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她还拍摄时常被忽视的人或事:邮局罢工、渔民的抗*、国王路上的朋克族、女性援助庇护所的儿童等等。本书由她的好友卢克 多德(Luke Dodd)精心编辑,从她一生的作品中精选了200余幅照片。这些直抵人性深处,又不流于感伤,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作品,奠定了简 鲍恩的英国摄影大师地位。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八九十年代,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孩子。生长于红旗下,经历过时代动荡,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开始在诗歌、电影、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由生长,逐渐汇聚成一条磅礴的文艺长河。在并不乐观的环境下冲破阻碍,为中国打开一扇改变历史的大门。 20世纪90年代,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余华、王安忆、陈丹青、唐朝乐队 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现出自我的真实,或安静、或张扬、或痛苦、或思索。肖全通过其作品《我们这一代》,将这些难得一见的真实全部呈现于你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