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摄影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经典画册,它以纯粹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了纪实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冷静、不动声色的影像视觉。本画册首版于1938年,是伴随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个摄影个展而出版的画册,由沃克·埃文斯亲自挑选作品,并精心设计了版式和作品排列的顺序。每个对开页上只在右页放置照片,而左页留白,图说集中放置在每一部分的结尾,以避免对照片欣赏造成干扰,这种开创性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摄影画册的制作。 全书收入了87幅埃文斯*代表性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描绘了美国社会,收录了关于社会个体和社会背景的影像;第二部分展现了美国的文化景观,收录了关于沿街建筑、工业城镇、乡村教堂、木质房屋等的影像。这些作品并不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叙事,或者具有特殊的含义,但是通过画面结构与主题的重复和相互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达茂的冬天,原本想回答的问题是:蒙古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候下是如何生存的?但是闻丹青团队在深冬去了草原,看到的却是无雪的冬季。《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也许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草原冬天哪里去了?
这本书是一部用图片和文字打造的纪实图书。全书的主角是广西10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瑶、壮村民,他们当中,有孤寡老人、老猎人、手艺人、年轻人、文化人 定坡村驻村*书记苏志付和报社记者巫碧燕,通过二十余个图文故事,讲述主角们在脱贫攻坚*后三年的抉择、变化、所思所想,揭示脱贫攻坚战役的真正价值和内涵。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还专门邀请数十位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撰文,对摄影作品以及纪实摄影做出精辟的阐述和评论,极具学术价值。《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适合广大纪实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摄影记者学习参考。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 百年台湾摄影史料 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
仲夏时间,内蒙古达茂旗乌克镇大汉海村,在茫茫草原上,只见土豆花、向日葵和青青玉米联通天际,一派勃勃生机。历史上,土豆就曾对边地政治、移民屯垦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这里的农户也大都以种植土豆为主业,人们对土豆的特性和与土地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一粒土豆加深着对家乡的感情,拓展着对外界的了解。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调查证明:85岁的蒙古族老人孟根其其格、乌日古木乐是目前内蒙古草原年龄长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俩养育了十八个儿女,如今已经五世同堂。命运曾无数次淬炼两位老人,但她们一生从未停止歌唱。胡武功团队在《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要歌唱?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
摄影金奖之路 系列图书是作者多年来参加摄影创作与培训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纪实人文摄影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纪实人文摄影题材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技法,主要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分析、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把自己这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纪实人文拍摄技巧和后期修图理念传授给各位读者,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开阔摄影创作的思路、提高摄影的技艺、提升后期修图的水平。 本书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实战的方式进行讲解,适合各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后期修图师等参考学习。
宋靖率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相约达茂少年,尝试透过孩子的目光,对一个族群未来的可能性图像进行反思性建构。《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回答的问题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命题,蒙古族如何传承族群文化,如何传递基于本地的古老智慧,如何在一体化与在地化之间实现地区的平衡发展?
侯登科以他独特的方式突破了现实身份的限制,摆脱了无谓的杂念而得以心无旁骛地尽其所能为他身边的人与事,做出了无愧于他作为中国农民儿子的良知与他的社会责任感的负责记录与再现。无论是对于职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侯登科的摄影生涯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坐标。他具有职业意识的摄影实践将使所有职业摄影师汗颜,而他真正的业余姿态则将永远使所有真正热爱摄影的人受到感动与鼓舞。摄影,在侯登科这个 边缘者 手中,真正体现了一种摄影所可能带来的艺术民主化的本来意义。同时,侯登科还以他的摄影雄辩地证明,摄影,完全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手段,不论他是在 中心 还是在 边缘 。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
十位来自法国、英国以及国内各地的摄影师和学者探寻了草原上不同身份的七位女性。这些蒙古族女性的生命道路或崎岖,或浓烈,但她们的故事会回答:草原女人获得了怎样的精神和社会空间,是什么使她们打破了女性自然、单一的母性格局,在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其主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