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本书是摄影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经典画册,它以纯粹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了纪实摄影大师沃克·埃文斯冷静、不动声色的影像视觉。本画册首版于1938年,是伴随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个摄影个展而出版的画册,由沃克·埃文斯亲自挑选作品,并精心设计了版式和作品排列的顺序。每个对开页上只在右页放置照片,而左页留白,图说集中放置在每一部分的结尾,以避免对照片欣赏造成干扰,这种开创性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摄影画册的制作。 全书收入了87幅埃文斯*代表性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描绘了美国社会,收录了关于社会个体和社会背景的影像;第二部分展现了美国的文化景观,收录了关于沿街建筑、工业城镇、乡村教堂、木质房屋等的影像。这些作品并不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叙事,或者具有特殊的含义,但是通过画面结构与主题的重复和相互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达茂的冬天,原本想回答的问题是:蒙古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候下是如何生存的?但是闻丹青团队在深冬去了草原,看到的却是无雪的冬季。《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也许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草原冬天哪里去了?
《浮生·二十四小时》编排巧妙,以0时到24时的时间刻度作为轴线,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题材的近百张照片加以串连。翻阅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跳跃感,人们会跟随着他的镜头在时空中穿梭:这一刻还沉浸在对非洲大草原的无限遐想中,下一刻也许会被一位嚼着饼干的巴黎小女孩清澈的大眼睛所吸引。
这本书是一部用图片和文字打造的纪实图书。全书的主角是广西10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瑶、壮村民,他们当中,有孤寡老人、老猎人、手艺人、年轻人、文化人 定坡村驻村*书记苏志付和报社记者巫碧燕,通过二十余个图文故事,讲述主角们在脱贫攻坚*后三年的抉择、变化、所思所想,揭示脱贫攻坚战役的真正价值和内涵。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还专门邀请数十位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撰文,对摄影作品以及纪实摄影做出精辟的阐述和评论,极具学术价值。《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适合广大纪实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摄影记者学习参考。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 百年台湾摄影史料 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
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于七七事变 爆发前夕从南京出发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近一个月返回 南京的旅程,是他**次行程超过万里的考察,考察 范围及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 孙明经的这一次考察,拍电影、拍照片、记文字 三管齐下,成果颇丰。由孙明经编*的《1937--万里 猎影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记录了七七事变前后长 城内外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 和认知当时中国的现状留下了丰富的的影像史料,* 为我们今天和未来如何 用好 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 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仲夏时间,内蒙古达茂旗乌克镇大汉海村,在茫茫草原上,只见土豆花、向日葵和青青玉米联通天际,一派勃勃生机。历史上,土豆就曾对边地政治、移民屯垦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这里的农户也大都以种植土豆为主业,人们对土豆的特性和与土地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一粒土豆加深着对家乡的感情,拓展着对外界的了解。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积极响应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号召,亦为弘扬长征精神、提倡爱国主义教育,经多次调研、咨询上海市*、上海市各社区街道,在听取、汇总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社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挂图系列》一书,旨在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挂图绘画艺术形式,展现长征这一革命传奇的伟大历程,弘扬长征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精准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史诗,保证图书内容质量,该书在编撰过程中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审核把关。
城市生活摄影作品集《城市记忆》,收录了大连老摄影人郝华臣在半个世纪时间里拍摄的数百幅珍贵照片,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大连人的社会生活,见证了50年间大连城市的发展变化。这里有各个年代的广场、车站、码头、公园、街道、胡同、工厂、学校、家庭,从普通市民到明星大腕、政界要人,都可以从他的照片里见到这些人的音容笑貌。在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有许多尚未公开发表的老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今天听来格外亲切的故事,清晰地刻下了时代的印记。 一个人、一座城、五十年。当照相机镜头作为其中的介质,将这三个要素纵横交错地编织出一段段故事,拿相机的人和照片里的城市,就成为这条故事长河中流光碎影的铭刻,飘散出一股股岁月的醇香。它像一部指尖上的记录片,映现着大连城市的一段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