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如此简单》已经风靡全世界85年,是一本将透视原理剖析得简单易懂的经典教程。 作者从地平线、消失点以及视平线与透视图之间的关系入手,一步步向读者揭示如何在画面中放置人像和物体,如何表现室内的透视关系,如何画出物体的明暗和投影,以及一幅成功的透视图有哪些要素。 书中传授的方法非常简单直接,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超过250幅手绘示意图,各章节环环相扣,极易上手。即使是绘画初学者,也能在逐步练习中,将这些技巧运用自如。
《戴敦邦新绘红楼梦稿本--画稿眉批札记》为戴敦邦先生关于《红楼梦》绘画创作的又一力作。它以稿本、眉批、札记的形式向读者披露他多年创作《红楼梦》绘画的心路历程,充分反映了他严谨、科学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是广大读者,尤其是美术爱好者及从事艺术创作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巫鸿新作,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多年开设的艺术史课程,以及2016 年牛津大学斯雷特系列讲座( Feminine Space: An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基础上修订而成 。 巫鸿引入 女性空 间 作为讨论的核心, 围绕 女性空间 ,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 状况 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 并茂的方式,展现 女性 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境;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以及女性题材绘画 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全书侧重于经典作品的细节分析,以 女性空间 为线索,串起一部别样的中国绘画史。
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 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红的泥板,红与黑,白与绿,勾画出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有限的色系经由同色与异色的组合,或对比、或调和,终形成无数种敦煌色彩的搭配范式。它们绘制出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于今日给我们带来美学与心灵的震撼。 穿过时间的轴线,敦煌色彩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西魏时期群青、石绿、大红铺色明亮,是与西域绘画碰撞出的潇洒风情;将视点缩小至活跃在敦煌的生民,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 礼仪 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 时空 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 时空 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这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 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 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 礼仪美术 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
《大地芳菲:宣传画里的新中国女性形象》是一部在大视野下以全新角度 图像 解读新中国女性解放、发展的读物,展现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与审美变化,是 强国图志 (入选国家十四五出版计划)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250余张尘封已久、珍贵的、不同年代的宣传画,以小见大,生动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同时,本书系统梳理、分析不同时期宣传画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手法等,描绘了宣传画发展过程与特点。
这本精美典雅的小书,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罗伯特 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瓦尔泽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在这批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零散随笔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 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 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
本套书分静物、风景、建筑、人物4册,为大8开的水彩临摹画册。选取40余位水彩画家的90余幅作品,风格多样,适合临摹,部分作品有清晰的作画步骤和讲解文字,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适于美术专业学生及水彩画爱好者临摹学习、欣赏和收藏。
重叠即远近,眺望即山水,《小山重叠》即是对山水画的跨文化观察和解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程,本书追根溯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结合青铜器、墓葬壁画、画像砖石和大量传世画作,寻找山水画的根源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们在历史中如何发生、演变,互相借鉴、影响,最终塑造出山水画的形貌。作者重点探讨了汉代绘画中仙山图画的样式, 高远、深远、平远 的早期萌芽,中国绘画中的外来元素,经变图模式与山水画核心图式的确立,等等。一系列的议题串联起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 当我们从比例、结构模式、图式的生成与演化等角度来思索绘画及绘画史,也许会重新认识绘画 。写作视野同时越过天山以西,远至欧洲,检视各个古老文明的艺术,游观古罗马的壁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和文艺复兴杰作,眺望两河流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无以计数的宣传画穿越千山万水,布满千家万户,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最为主流的社会化方式之一。本书运用一种新颖的图像政治学方法,对中央美院宣传画特藏中两百余幅塑造了女民兵形象的宣传画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讲述一则新中国女性如何通过构建其全新的性别认同和国家认同,变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半边天 的故事。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它涵盖了透视问题,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等等。贡布里希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以清晰而热情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在宋朝之前的数百年间,绘画有许多母题皆出自前图绘时期及纹饰的传统,而且毫不避讳装饰的效果。到了宋代,装饰价值虽然仍在,但是已经退居写实之后了;绘画成为洞察自然界的具体展现。到了元代,这样子的绘画是再也不可能了。此时,一些比较积极的画家奋力朝罗樾所谓的 超再现艺术 迈进。他们撇开早期所关心的课题,致力创新各种个人的、表现性的及思辨性的风格,这种风格隐含古意,却不至于牵强。就元代的知识分子而言,绘画成了一种修身养性和彼此沟通的工具,用罗樾的名言来说是一种人文锻炼。 高居翰 元朝正值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中国早期与晚期绘画的一大分野。业余文人画家登上画坛舞台,从此改变了中国画史的发展路径,也引发了一场风格上的革命。他们与前人遗留下来的定型格式分道扬镳,为的是具体表达情感与心绪,使山
素描的专业性太强,高深的技巧常令你望而却步? 练习的过程太枯燥,缺乏动力总想要半途而废? 路米斯却说:素描如此有趣也如此易于上手, 一开始,你只需要知道如何画个圆圈。 路米斯化身教学精灵布鲁克教授,生动活泼地传授了适合所有人的绘画方法: 我们不是用 线条 进行思考,而是以具体有形的 形状 进行思考。 每个复杂形状的基础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形状。 利用可以轻松画出的简单形状,稍作改变,就能拓展出其他形状,一步步建构出所有事物。 从一个并不完美的圆开始, 画出个性迥异、表情丰富的有趣面孔; 从信笔涂鸦的关节人偶开始, 画出比例恰当、姿势各异的生动人物; 从简单的透视原则开始, 安置人物、摆放家具、描绘光影,画出人物生活的世界。 初学者也能轻松下笔,掌握绘画乐趣、画出成就感!
本手册分为上、中、下三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展示了绘画心理学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上篇分章节介绍了中学生的11种常见心理问题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并通过120个中学生绘画心理分析实例详细讲述了如何进行中学生绘画心理分析;中篇主要讲述绘画心理学在中学生心理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普查及心理课活动等,以便让读者们知晓如何将绘画心理学与自身的工作有机地结合;下篇首先介绍了绘画测试(包括普查和个体咨询)的测试过程,然后结合400余幅例图详细讲述了如何进行绘画心理分析。该手册为国内目前关于中学生绘画心理学的内容*为详实的一本书,我们希望通过本手册,读者们能够更好地通过绘画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践广泛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事理学 是柳冠中先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的设计理论,它超越了现代设计的 功能论 生活方式说 等在设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而将设计问题与中国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是探索设计造物的 事 理 关系并应用于设计尤其是复杂产品设计和系统的社会设计问题解决的重要理论,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 珍藏版中增加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实际案例等珍贵资料。 本书可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参考书。
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
中国画讲究线条的运用,故白描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如人物画中的 十八描 法,是前人对线描的概括和总结,为后来的中国画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线是中国画主要的造型基础,用线须讲究。一根线要有起点、运笔、收笔,要有提按顿挫,要有一波三折,要有轻重缓急,即 执笔要恭,用笔要松 。线描技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中锋用笔,也叫正锋,要求力度始终如一,线型粗细一致,画出来的线条如行云流水,挺拔流畅。另一类是侧锋用笔,行笔时笔管倾斜,通过轻重、疾徐、提按等形成不同的线型。要注意用笔要像写毛笔字一样,千万不能描和涂。 欲行不行,欲止不止 是运笔的大毛病,行笔要沉稳,不能浮滑。一笔中途不要犹豫,不可停留,墨色也要有变化。线要疏密有致,做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要重视线的规律、独立美和抽象美。写实是一种线的表现美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修订袖珍版)》深入分析三十余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莲池》、凡 高的《自画像》等。由画面放大的局部深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揭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简明扼要,娓娓道来,温雅隽永,耐人寻味,温迪嬤嬤的《绘画的故事》将你引上一段奇妙的文化旅程。帮你理解、欣赏伟大的艺术。
《西方美术史话》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 入门 书,力求精练简明。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作者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