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简称《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 无相 而不说 空 ,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小楷书之精品。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1.精选18幅宋人山水作品。 2.每一幅作品都附有老师的深度解析,包括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人山水小品。
《中国绘画史》将中国绘画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上古史,先秦至隋;中古史,唐至元;近世史,明清。作者以极其精练的文字,不仅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一些代表性画家的风格,而且更注重中国画发展历程中内在的渊源关系,正如作者所言: 书与画授受渊源,自古迄今,统纪分明,蔚为大观。 《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研究国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六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中国美术史》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的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
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他们是靠前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冈仓天心以英文撰写、首版于 1903年的《东洋的理想》既是一部 东洋美术史 东亚文明史 ,又是一部 日本美术形成史 。全书十五章,除了论述中国的两章和印度的一章以外,其余十二章均以日本的编年史方式和时代划分叙述。 《东洋的理想》自 1903年刊行以来已过百年,继1917年法文版、1922年德文版之后,各种日文版也先后问世。在日本,从冈仓的全集本到单行普及本,近百年来此书一版再版几乎从未间断过。可以说它已成为日本近代思想库的一部经典,并作为一种时代的记忆渗透到近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这部堪称创建 东洋文明论 的代表作,它所启迪的 东洋文明 的价值观,在欧洲当然更是备受关注,成为欧洲人观察亚洲文明的一个坐标。以致20世纪初期留日留欧的中国学生中亦不乏受其影响者。
1.宋人花鸟小品形式多为方形、圆形或团扇形。 2.每幅画后附有名师的深度解析,包括对作品进行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能够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画经典作品。
《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系列笔记本共8本,集齐任意8本者将笔记本*后一页沿裁切线剪下并寄回人民美术出版社,可免费获赠一本。
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的《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本书分为“用笔”“用墨”“布置”等几个篇章讲解绘画方式,全是潘天寿的经验之谈。该书内容无思想性、政治性问题,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读者了解潘天寿及其作品的重要材料。
王绍华著的这本《每日一画(牡丹)》例举几十幅牡丹范图,配以简明易懂的文字解析,以全新的角度,全面而鲜活地介绍写意牡丹的画法、设色与运笔过程,让读者跟随画家的笔墨领略要点,逐步形成自我风格,从中通过练习,愉悦性情,修身养性。是广大国画爱好者案头学习花鸟画极好的参考工具书。
《石涛画语录》是著名画家石涛画学思想的结晶,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绘画观念的整合,对其后的中国画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俞剑华先生认为:“古今论画之书多矣,求其识见高超,议论纵横,笔墨奇肆,思想奔放者,当以此书为最。”《石涛画语录》用词遣句,简洁古奥,一字一句之差,意义或谬之千里,因此对《石涛画语录》的文本校对,尤应着意。清人鲍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细致入微,能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因此广受学界称赏。本书遂以清长塘鲍氏本为底本,参以《论画辑要》本、《画论丛刊》本、俞剑华注译本,尽可能审词定句,疏通全书。
“原始艺术”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民族志,本书基于对博物馆馆长、艺术商人、经济学界等相关人士的访谈,并结合电影、广告、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上的文献资料,对法国和美国等西方文明之地的“原始艺术”观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性解读。作者剖析了趣味的形成、艺术与审美的普通性、原始艺术的心理机制、原始艺术的匿名性和永恒性、原始艺术背后的权力角逐、艺术品与民族志物品的区别等宏大议题,体现出人类学家在看待艺术时的独特视角。本书是萨莉·普里斯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备受关注,已被译成荷兰、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等多个版本。
郭尚先著的《芳坚馆题跋》系研究古代书法的经典著作,为“艺文丛刊”第四辑之一种。“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 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艺术领域的“大家小书”。《笔墨之道》是童中焘先生谈论中国画“笔墨”的专集。书中对中国书画用笔四要即力、重、厚、质从运笔与线条美的角度进行了辨析,还就中国画“笔墨”这一概念不同层次的内涵进行了一一阐述,指出了中西绘画在笔墨技法、空间表现等方面的若干区别,强调要坚持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增强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力。书中对吴冠中的“归零说”也进行了评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进一步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初版于1955年,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研究传统中国画颜色的专著,分章阐述了中国画颜色的品种、性质和发展的情况,还介绍了中国墨的特色,以及民间画工、古代画家、现代国画家使用颜色的情况、方法等。 这次以上述初版本为底本,重新加以整理后出版。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艺术领域的“大家小书”。本书是吕凤子对中国画的思想体系、本质内涵、技法要求、民族特性等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阐释,对“中国画究竟是如何一回事”作出了精辟而有创造性的论述,也厘清了中国画发展中诸多有争论的问题。
这是一部题画小品的书法作品集,是作者为自己的画所作的题款。书法是作者本行,质朴厚重,气息高古,自然能见出多年来积淀的功力,而这些题画诗与题画语或抒性灵,或论艺术,或品山水,三言两语、五字四句就把画图激活,引升人气,心留天趣,要言不烦,点到为止,独出机杼。比如题电话:“传遍千言万语,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题自行车:“偏爱直脊蹬永久,不喜弯腰爬皇冠。”又如“闹市多是过客,山中才养神仙”,“面壁隐人少,名家大师多。”此类对世相的观察,没有较劲使力,只是世事洞明之后的超脱,任意翻开一页,都能有所领会
《古书的装帧:中国书册制度考》收录了讨论中国古代书册制度的论文若干篇,如《书册装潢考》、《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等,对于了解古代书籍的装帧颇有益处,而随文插配相关图片,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经典西方美术作品欣赏》以时间为顺序,精选了影响西方美术史进程的近六十位画家及其代表作进行详尽介绍。《经典西方美术作品欣赏》以人文、历史的角度切入,对庞杂繁冗的西方美术史进行颇为轻松的解读和归纳。以各个艺术流派*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线索,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际遇等进行详略有致的悉心解读,使欣赏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回顾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