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集子收录了艺术家祝铮鸣从艺以来代表作品近七十幅,观者可以从这些画作中一窥画家内心的温度,艺术之路的脉络与情感的沉淀、收放在画风的微妙转换延续间依稀得见。倘若每张作品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完成对她而言是一种情绪的“孕育”,那这本书的设计、制作直至完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孕育”?有幸的是,我参与其中,与她共同体验了这份特殊的感受。“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铮鸣所思所言皆在这本书中,都在这一张张画作中,静待你的细细品读??秦霈(《东方艺术·国画》执行副主编)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水墨画技法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以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溪谷”为主题,详细讲解五位画家创作的21幅作品,分别是根岸嘉一郎、藤原六间堂、久山一枝、沈和年和打矢惪。在本书中,将溪谷视为“有水流动的绝妙水墨画题材”,并在其中加入了树、山、小径等其他元素,进行了画法介绍,是很好有魅力的一本水墨画教程。本书适合作为相关艺术专业学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临摹用书。
《荣宝斋画谱·古代部分》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裁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的风格化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内容;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的导读;按范本宗旨酌情附相应的文字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净竖,晚号井西道人,晚岁常署大痴学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烦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口天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此图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时,为友人谢无用道士(画上题字称“无用禅师”)而作的。此画大约在元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写生作品集》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近年来的写生作品,作品包含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种类,作品题材丰富,贴紧自然,贴近生活,格调清新、形式新颖,书中有教师们写生创作的感想,中国画系教师多为中国画坛画家,其写生作品对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纵三十点五厘米,横三百八十七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卷末署“仇英实父制”款,描绘苏州都市繁华和江南风俗。 仇英本保留了宋本的大体结构,从郊外开笔,沿运河两岸、虹桥、城门,绘至城内大街。相较宋本,卷末增加西湖(金明池)殿宇、龙舟画舫等场面。 卷中还表现了更多娱乐文化消费场所,如戏班子、琴店、画店、书坊、古玩店、瓷器店、肖像馆、扇铺、盆景店等。
李在(1400-1487年),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讳称春谷。李在于明建文二年(即洪武33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在福建莆田江口郑坂村(今蒲江村)。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12岁后寄居莆田城关祖家金桥巷生活,并到莆田梅峰书院继续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青年时登仕途,官广东高阳县尉、高要县尉,后迁云南(新编《莆田县志》载:李在官云南知县)仕云南,“行取”入都。李在常进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宣德中被宣宗朱瞻基钦取入京,值仁智殿待诏,进画院后画作钤“金门画史之印”。李在1487年9月病逝北京,遗骸由跟随其在北京生活的长子君洋(号启东)迁回莆田江口郑坂村大宅里安葬。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明代莆籍画家李在之艺术造
《清代山水画长卷》是“历代名家长卷作品析览”丛书之其中一册。 图书精选了清代山水画家山水画作品50幅左右,以图文并茂,以文导图的形式对清代山水画长卷作品进行深入解析和导读,介绍每位画家的艺术经历及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展示作品的表现方法及其精湛的笔墨技巧,充分彰显清代名家山水画长卷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同时,对长卷作品的局部进行高清展示,使读者在临摹、鉴赏的同时,达到向名家学习,与名家对话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