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 元人冠冕 。赵孟頫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倡导师法古人,强调 书画同源 ,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亦工墨竹与花鸟,笔墨圆润,风格苍秀,工笔与写意兼擅,水墨和设色皆精。此书搜集整理赵孟頫了山水人物画的精品力作,并配上赵孟頫的相关画论,使读者能较为完整得欣赏到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并可供学习临摹之用。
邓文迪,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神秘人物,赞美她的人将她当成成功女性的典范,认为她热情、自信、执着、聪明、专注、理性、有上进心、多元化;而批评者则认为她擅用心计,她的每一步都是运用非常手段来实现目的,她为人高傲、富有野心,有着极强的好胜心。 本书通过讲述邓文迪的人生历程,进一步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与人生目标,用自信、优雅和独立的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每一次挑战。 不管她多么受争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她一路向前,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只做真实的自己。
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清代宫廷珍藏的一组风俗画 《十二月月令图》。这组画场景生动,山水楼阁、当季花卉俱全;人物活动丰富,描绘了文人、仕女、孩童等多个群体;节令民俗的描绘尤其贴近生活,表现多样。通过 读画 ,作者将一应知识娓娓道来,令人沉醉在画中的四季时光里,流连忘返。
初名《草堂诗画意》,又名《诗余画谱》,由晚明汪馆辑印,是中国部词画谱,一词一图,刻工精巧,插图、书法摹刻仇英、沈周、董其昌等书画家笔意,是传统徽派木刻版画代表作之一。
为明代万历年间《集雅斋画谱》中的《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合称,每种各选唐诗五十首,由当时书法名家董其昌、陈继儒、张凤翼、俞文龙等书写,版画名家蔡元勋按诗意绘图,名工刘次泉精工雕镂,是传统徽派木刻版画代表作之一。《唐诗画谱》,对东亚近代版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东传日本后,深受日人喜爱和重视,直接导致了日本南画的兴起。
本书是《国画入门基础》丛书的《蔬果篇》,作者从z基本的线条、形状开始,教读者一步步地画出身边常见的蔬果。各个年龄层、绘画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作画,体验画画的乐趣。本书除包含近20种蔬果的画法外,还精心为读者选取了常与之搭配描绘的蚂蚱、螳螂等几种草虫的绘画教程。
山西古代壁画现存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南到北,寺庙道观乃至普通人家的炕围皆有遗迹;从汉魏到明清,不同时代和风格皆有所存。《画说山西古代壁画》将此集萃一册,其中多有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熟知者。全面而又有所侧重,通俗而不失、文化内涵。集全面性、趣味性、观赏性、研究性于一体,既表现了壁画所蕴载的佛道风貌,展示了古代社会世俗之风情。
《工笔人物写生教学范例》由于理著
《中国风格当代画坛名家:贾晨画集》收录了贾晨山水创作和写生作品40余幅,是作者近年来的创作和写生的精品之作。 《中国风格当代画坛名家:贾晨画集》作品体现传统中国画的情趣笔墨,现代的艺术风貌,文人气韵,兼取古今,笔墨味十足,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且蕴含了一种内在的修养。
《唐代绘事与诗歌关系之研究:以 为中心》主要探讨《唐朝名画录》的产生、价值以及原作者的画论与诗论之间的关系,并主要以《唐朝名画录》为中心,以其中所记载的绘事情况为导引,梳理了唐代绘画和诗歌发生相互影响的前因后果。《唐代绘事与诗歌关系之研究:以 为中心》还阐述唐代绘事与诗歌的关系,即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
《再现敦煌》是一书中以高山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为基础,带给读者精美的壁画临摹作品以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中国绘画大家听到的较多为宋画,但是明代的绘画在中国绘画世上也是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此书收录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花卉作品20余幅,其中有细腻的工笔作品,也有率意的小写意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变。适合美术爱好者欣赏临习。
无
一幅好的写意荷花作品既要符合画理,又要符合物理;既要有笔墨,又要有生活。只要方法对头,循序渐进,画好写意荷花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中国画写意大课堂:荷花》介绍了写意荷花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本着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从勾勒、用笔、用墨、用色一茎一叶开始,到配景草虫、水草,再到整幅画的创作步骤作示范解析,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作者的良苦用心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使习画者循序渐进地从了解、熟悉到能自己掌握写意荷花画入门的基本技法,这也是编写本书的意图所在。
《芥子园画传》是清代一部画谱。集山水,为清初王概以明李长蘅的课徒画稿增编而成;第二集梅、兰、竹、菊与第三集草虫、花鸟,为王蓍、王概、王臬三人合编;第四集人物,是后来书商就丁皋“写真秘诀”杂凑其他图谱而成。各集首列画法浅说,次列图例并附简短说明,末为摹仿各家画谱。全书介绍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基本技法,编辑比较系统,图例说明浅显易懂,便于初学,因此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本书是其中的第三集,由沈心友编。
《宋人小品:花卉精品赏饰》以380毫米乘以400毫米的大尺寸来精心印制,此系列出版意图在于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可以将作品镶嵌于画框,起到欣赏和装饰双重用途,在适用于美术爱好者的同时,对于只是单纯喜欢绘画,但并不动手亲自绘制的读者也起到装饰的作用。宋人工笔小品作品无论技法还是意境的营造都远胜于前代,其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宋人花鸟画形象刻画准确生动,设色有富丽堂皇的,也有清幽雅致的,在工整细腻中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诗意。
《实用白描画稿:黄山松百态》黄山其中一绝就是黄山松,其松树的姿态多变,形态各异,其中迎客松为大家所熟识,是中国名松之一,作者深入黄山,从上百幅松树写生稿中挑选40多福具有代表性的松树,加以整理,适合国画爱好者参考临习。该书精选作者精品力作40余幅。
中国工笔画有淡彩、重彩之分,而淡彩、重彩又可分出许多着色方法,本书内容包括用笔方法、人物画分步详解、人物画着色方法、花鸟画分步解析、花鸟画着色方法等内容,将工笔人物、工笔花鸟绘画技法贯穿到临摹、写生、创作这阶段,配有大量步骤分解与要领,实用性较强。
“才子佳人,手持摇扇,风度翩翩”,早在隋唐时期,扇子就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视其为“怀袖雅物”,由此衍生出的中国扇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扇面画在我国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不断发展,流传至今。 我国的手执扇子大体上分为团扇和折扇,因此,扇面画也有团扇面画和折扇面画两类。团扇初始很早。汉代时有“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指的就是圆形团扇。到了宋元两代,在团扇面上作书作画已经很流行,那时的作品至今仍有不少存世。早期的折扇画是单面的,其后演变成双面。明代中期折扇及其折扇面画盛行,超过团扇。团扇虽不如折扇普及,但仍然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