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本书为沈周的庐山高图精典名作。并分解为:树、山石、人物、云水几部分进行详尽的技法解析,大图与点景呼应,并结合沈周生平、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人际交往等历史背景文化进行研究。使读者更深刻了解大师本人及作品,及其绘画技法之精妙。
《百荷画集》是一本以花鸟为主题的工笔画册,选入张桂徵近年创作出的精品工笔荷花近80余幅,品种繁多、形色各异,以粉红色、白色居多,绘画手法多样,风格独特,有工笔画荷花的步骤图和文字说明。作品表现出荷塘幽香四溢、催人心脾的佳境,荷花姿态轻盈、优美,突出神韵,增加画面的美感,注重画面虚实相称。作者的作品充份继承了中国花鸟画“以物写情,借物抒情”。将荷花气质的高雅、圣洁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描绘出荷花冰清玉洁的高雅品质。
《自得之境》内容涵盖了李学明先生近几年创作的二百余幅作品,其作品中呈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路,笔墨风格儒雅、简约、闲适,人物造型极具古意,生动而古雅,个性很鲜明。书中的作品有形象,有境界,有温情,有诗意,所传递的是一个当代画家内心所具有的文人情怀。李学明的人物画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很有力度也很有韵律感,有时候像游丝,有时候很刚健,刚柔结合在其的画里面得到充分体现。翻阅《自得之境》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李学明先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与表达方式。此书的出版有利于传统写意人物画文脉的延续,为解决主流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困惑,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美术教学示范作品:工笔梅花画法》讲解了工笔梅花画法,画面尺幅大,易于临摹学习。本书收录了多套工笔梅花画法步骤,除了介绍梅花画法之外,还有岩石、禽鸟等配景,画面生动,寓意吉祥。本书除工笔红梅作品之外,还配有多幅白梅作品,高洁大气,均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作者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装饰画创作,每一幅几分钟勾勒出的小图案反映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巧构思。作品线条流畅、想象奇特,点、线、面的组合运用使画面洋溢着生机与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