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 心手相应,知行合一 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中国书法是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线条墨色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人们创作和欣赏书法,并非只是怀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间笛音般的淡远情思,而是以这种直指心性的艺术,使人们沉潜到文化的深层去人生对话。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展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书法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审美意义。 本书重点展示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代表性作品及其审美风格:吞吐大荒妙造自然的篆书,积健为雄宽博大气的隶书,真力弥满刚劲典雅的楷书,行气如虹畅达流美的行书,大气盘旋惊沙坐飞的草书。从书法到人格,从文化到审美,全方位呈现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家的人格魅力,集知识性、鉴赏性、审美性为一体,是培养优雅气质和精神尊贵的艺术审美读物。
陈鸿寿的书法以行书和隶书*为知名,行书结字似受到李北海、王觉斯的影响,大都向左侧倾斜,用笔劲健峭严,爽利恣肆,古雅而有度。他的隶书曾广泛学习汉碑,从汉代摩崖石刻中汲取养料,用笔圆劲,结体上强调穿插腾挪,富有意趣。传世的隶书作品以对联为*多,《陈曼生书许大夫墓志》系用隶书写就,字数有千余,用笔严守古法,笔笔中锋而力透纸背,结体突破了清人隶书一味临仿汉碑的窠臼,营造出简淡的意趣,金石气十足,面貌居然与一九九一年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肥致碑》有共通之处,确实是陈氏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赵孟頫(1254 一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鸥波,謚文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皆工, 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鲜于枢)。《临黄庭经》,小楷纸本,为集赵孟頫盛年与晚年小楷于一卷的代表佳作。曾经元代柯九思,明代华夏、项元汴,清代刘金省、刘恕、许应鑅、张允中等递藏,后有元邓文原、贡奎、龚璛,明项元汴,清沈德潜等题跋,并钤 148 方历代名家鉴藏印。为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借助现代技术,分原大、放大两册出版该作品。原大册为《临黄庭经》高精扫描影印并全文释读,另收录黄惇教授对此卷的研究成果;放大册以超高清微距拍摄,全文 16 倍放大,部分代表单字一百倍放大,力求纤毫毕现。原大与放大分两册装订,互为对照,不仅便于整体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毛泽东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继承了包氏衣钵,行书和楷书皆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 馆阁体 纤弱之风。行书动势显著,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吴氏的篆、隶学邓石如,隶书结体内紧外松,颇富古意。诸体中以篆书成就*,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圆劲流美的面貌为世人所重。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论道: 吴熙载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 《吴让之篆书圣教序选句》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 吴带当风 之妙,确实是学习和研究清代篆书的上佳范本。
钟繇,字符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他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工楷书。张怀瓘《书断》中曰: 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后世将其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 。 《宣示表》,墨迹久佚,亦有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存世仅见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后翻本众多,单刻亦伙。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旧拓单刻本。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四九八),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共十行,行二十字。此造像题记为阳文楷书,在历代石刻中独树一帜。书法端谨庄严、宽博雄强。包世臣评之为 具龙威虎震之规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此刻列为 能上品 ,是方笔魏碑的极则。启功先生有诗赞云: 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数始平公。 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未铲底前拓本。
本书《北宋拓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放大本》 所选底本为现存《集王圣教序》拓本中最早的北宋拓本,是宋拓明代库装本,为内府收藏,拓工精良,纤毫毕现。本书为16开,将《集王圣教序》进行放大处理,单页八个字,每行四个字,图片单字清晰,能最大程度地展示底本的优势,让读者更好地进行临摹和赏阅。基于读者临摹观赏的需求,本书采用裸脊平装的装帧方式,可以完整的摊开双页,旨在做成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的精美字帖。《集王圣教序》以其拓片易得、字数多、摹刻精良、收罗广泛,成为学王羲之书法极为重要的范本,一直延续至今。本书为市场罕见的放大版,对书法临摹和鉴赏有较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是周孝王时铸造 的一件青铜重器。高九十三点一厘米,口径七十五点 六厘米,重二百零一点五千克。清光绪十六年(一八 九〇)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与其同时出土的 还有一套七件的小克鼎、一套六枚克钟,另有克盨两 件,克鎛一件。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七件小克 鼎中四件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 物馆、南京大学,其余三件一件在美国,两件藏于日 本。大克鼎,其内壁铸铭文二十八行,计二百九十字 ,内容是膳夫克赞美其先祖之功绩,颂扬周天子的恩 惠。有方家评说,大克鼎铭文字体大方,笔画均匀遒 健,字迹端正质朴,堪称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范。七 件小克鼎虽大小不一,但内壁铭文基本一致。孙宝文 编的这本《大克鼎小克鼎》将大克鼎铭文原大、放大 印出,将藏于故宫博物院等处
谭延闿四十岁后遍临历代名家法帖,书风大变,形成了谭氏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行书面貌,受到时人推崇。《谭延闿庐山纪游墨迹》书于民国十九年六月,而其卒于同年九月,可谓是他*晚年的作品。是册书法笔法灵巧多变,藏锋力透,丰满圆润,挥洒从容,神理上与刘石庵有共通之处,而浑健大气方面又有钱南园意味,可算是谭氏晚年书作中的佳作。
于右任为近代书法大家,被誉为 草圣 。 标准草书 为其忧患之创,旨在为人们节约书写时间,其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从古代诸家草书中对比选取例字,工程浩大,数年以成,并加以研究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出版以来,影响深远。本次再版的《标准草书》根据于右任《标准草书》第六次修订版整理再版,并有以下几点改进:一、 标准草书千字文 中草字示例同比例放大,方便临习;二、 凡例 示例 中草书例字根据原稿扫描放大,逐字精修;三、更大开本,便于阅读;四、现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先生作序推荐。
《历代名碑名帖集字古文系列》是一套以历代经典碑帖为基础,通过集字完成的书法教育临摹丛书。该系列以王羲之《兰亭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曾巩《墨池记》、张岱《湖心亭看雪》及《心经》为主题内容,以集字组合的形式向广大书法爱好者展示了历代名碑名帖在经典名篇的形象,为广大书法、碑帖爱好者和专业书法家学习临摹创作提供便利,对于书法学习创作鉴赏都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颜勤礼碑楷书集字古文名篇》是《历代名碑名帖集字古文系列》的一本。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直耳,半球腹,矮短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体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铭文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九字,乃传世铭文长的青铜器。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历来被视为商周篆文之正宗,金文之瑰宝。李瑞清评跋曰: 《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精拓本。
《黄庭经》,小楷,六十行。历代皆传为王羲之所书,今沿用旧说。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官拜右军将军,故世称 王右军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 书圣 之称。《晋书》称王书 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永和七年(三五一)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辞官,居山阴,与诸名士游于山水之间,风流藴藉,以虚旷为怀。据《晋书》本传载其卒年五十九岁,但未记生年,故其生卒年世传不一。此帖末行题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原本为黄素绢本,真迹久佚,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传世刻本极夥。此帖法度谨严,气逸质宕,有秀美开朗之意态。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旧拓单刻本。
本书解析了楷书的点画、偏旁部首及结构的写法及其变化,并附上了历代书法理论中一些有影响的论述,供读者参考。本书依据《分部配合法》中列举的偏旁部首按照不同位置分为字头、字底、左偏旁、右偏旁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适当扩充。由于本帖中字数有限,《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有些偏旁本帖中没有,因此,只解析了有的部分。《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偏旁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请读者明鉴。本书按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的结构归类遴选了例字,并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相应的论述附在了下边,以供参 考。《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所列举的结构归类有些与偏旁部分类似,因此,本书没有选取这些部分。本书所有例字均从原帖中放大选取。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