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平稳均匀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 天雨粟,鬼夜哭 ,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 永字八法 ,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小篆600字析形》一书汇集了林子序先生几十年的研究精华。他找出小篆字形的规律,精挑出600字进行字形和字义上的分类,通过把一般规律以及特别的情况罗列出来,教给读者识记小篆的方法,并帮助篆刻书法学习者迅速掌握篆字要领。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征战、祭祀、农事、器具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等等,还列出了容易混淆以及形体特殊的篆字。本书为林子序先生长销书《500字通篆》的扩充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内容,对字的解释更为详尽,是一本学习篆刻、书法的必 备良书。
《历代章草经典选粹》选用好的版本,收录了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代表性的章草经典名作30种,分为四种类型:古雅自然的汉代简牍章草;法度完备的三国两晋章草;融入楷法的元明章草;碑帖融合的近代章草。在前言中梳理了章草的发展脉络。读后会使读者对章草的发展流变、风格类型、名家名作等建立清晰的认识,也基本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临习需求。拿着舒适,用着方便;版本精良,印刷精美;选帖上体现学术性,编排上体现系统性;既能与教学配合,也能适合于自学;一册在手即可系统了解书法史上某一版块的经典作品。
《集王圣教序碑》这个纪念性的作品,经过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演进,逐步蜕变成一个无可争议、可以代表王字书法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一。然而并不像人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集王圣教序碑》从问世的那天起就是一件王字的书法名品。这个过程与传为王羲之书迹的另一经典《兰亭序》的遭遇恰恰相反。本书的目标是按照《集王圣教序碑》生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再现该碑由佛教经典到书法名典的道路。这会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在王羲之经典化的过程中,《集王圣教序碑》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罗丰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 行世法书第一石刻 《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 以王羲之的名义 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
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 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公认成就高、影响力大的书法名家代表作,从秦汉篆隶到唐宋楷行,涵盖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名作。选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等处珍藏的传世善本、早本、孤本碑帖,完整保留序、跋、题签,高清彩印,原色、原大、原貌呈现,极具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随书附赠高校书法专家撰写 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 ,指引临习门径。 《麻姑山仙坛记》,唐大历六年(七七一)四月刻立于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颜真卿撰文并楷书。字径约五厘米,世称 大字麻姑仙坛记 ,以区别字径黄豆大小的 小字麻姑仙坛记 。碑文摘録了《神仙传》中关于麻姑的传说,叙述了麻姑山仙坛的神迹传闻及麻姑山修行者的道行。 《麻姑山仙坛记》原碑于宋庆历六年(一○四六)遭火灾而毁佚,至
《论书绝句》(注释本)收录启功先生历年来评论书法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另加释文、评注,附印历代书法名迹以配诗,后附《论书随笔》和《论述札记》两篇。
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 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公认成就高、影响力大的书法名家代表作,从秦汉篆隶到唐宋楷行,涵盖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名作。选用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等处珍藏的传世善本、早本、孤本碑帖,完整保留序、跋、题签,高清彩印,原色、原大、原貌呈现,极具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随书附赠高校书法专家撰写 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 ,指引临习门径。 《九成宫醴泉铭》,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贞观六年(六三二)。碑石在陕西麟游,共二十四行,满行五十字。九成宫本为隋代的仁寿宫,唐贞观五年(六三一),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加以修缮,并更名为 九成宫 。贞观六夏天,李世民来九成宫避暑,发现泉水甘甜如美酒,故称为 醴泉 。醴泉被时人视为上天所赐的吉祥之物,是当朝皇帝美好德
题跋 与 书论 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题跋视域下,清早中期帖学一脉兴盛,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规模晋唐的重法尚古思想。乾嘉以后,考据学、金石学兴盛,大量碑拓刻帖拓宽了书家的视野。随着碑版的出现,崇尚晋唐则逐渐变为取资汉魏。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考据色彩,从题跋考据来看,帖学属性的书法批评对象亦是清代考据的重点所在,不可被忽视。新见的汉魏碑刻与割舍不去的传统帖学成为书法取法中的一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隶书为中心书体的笔意杂沓观念在题跋书法批评中日渐显露。笔意杂沓观念或为 碑学 涵义生成的内在理路,随之而来的是以力透纸背为典型的技法思想变更。晚清以降,碑帖并究则成为清书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鲜明方向,帖学的回归体现了儒家的 中和 思想。基于此,本文通过规模晋唐、胎息金石、笔意杂沓、力透纸背、碑帖并
《自叙帖》共 126 行, 698 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 777 年),纸本,纵 28.3 厘米,横 755 厘米。本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 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书由王方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读博士)主编,采用高清图片、超大拉页出版,*限度地还原墨迹本色。更有利于读者鉴赏临习。书后附有《自叙帖》释文,本释文参考诸多版本,但难免讹误,仅供读者参考。
三年前,艺术家蒙中在大理乡间,盖了一座书斋,并以自己的笔名竹庵命名之。书斋由建筑师赵扬设计,在苍山脚下,营造出一座兼具现代性与古典江南之美的园林。用八百平米来建一处院落做书斋,在时下的中国算是一件颇为任性的事。一条头条视频以 九个院子的房子 为题推荐这座居所,点击量达到数千万。 两年来,蒙中住在这所有九个院子的书斋里,烹茶洗砚,焚香读书,于山水之间归去来兮,写字忘忧,创作出一系列花笺,并在自己创作的花笺上,以小楷书写了100首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诗词。在陶渊明、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里,将山水园林之美,日常生活之趣,古典诗词之悠,融于书法与花笺之中。 这些作品,由乐府文化结集出版,是为《竹庵里》,《竹庵里》由著名设计师张弥迪打造,突出诗词、花笺、小楷的纯粹安静之美,传达出另一种方式的审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 大字鼻祖 榜书之宗 。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参考。
汉字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在对中华 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当下,国人对书法艺术仰慕、鉴赏而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满足这一社会性的需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推出《金印中国 碑帖》,内容涵盖“天下 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 法书”《智永真草千字文》,“有唐以来 妙腕”《孙过庭书谱》,“草书之 《张旭古诗四帖》”,“天下 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露筋骨的柳书”《玄秘塔碑》等历代名碑名帖。此书将中国历代书法拓本墨迹珍品做成金印放大,同时辅以释文,令习书者在习字的同时亦能领略书家所书内容之含义。本套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受怀素、杨凝式、《瘗鹤铭》影响,形成奇险的书风。传世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王长者墓志稿》等。本字典将黄庭坚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结合藏品,对清代代表性翰林楹联屏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研究。其从作品出发,让人们重新认识馆阁体书法。此外,作者通过与多位翰林或其后辈的交往,对馆阁体书法之规矩、要点等进行阐释,并剖析馆阁体的流变、书风等;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对其真赝的辨别亦作论述,供书法收藏者借鉴。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时间横跨清康熙至清末的近70幅翰林书法作品,不乏稀世之作,如罕见的同光四状元屏幅等,可谓研究馆阁体和清代书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 为细微及 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