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套丛书共包括六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即将上市),《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即将上市)。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汇集了从甲骨文开始至近代书家的各体书法单字5590个,入选书迹达70000余种,包括各种流派、各种变体,是中国历史书法名家精品的汇编。 本书在编纂中恪守实用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先立应收字表,再查所需之书迹,采用剪辑、复制、扫描、拍照后再版放大等办法进行搜集,务使表中之字一个不缺,力求字字四体俱全。在编辑体例上采用部首分类编排,加设汉字注音、繁简对照和汉语拼音索引,增强了其应用价值和实用功能。 作为一部供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不仅为书法学习提供优秀的范本,同时也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书法技巧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传世墨迹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王铎是明末清初狂放书风的收尾者。王铎狂放书风对赵孟頫以来 温柔敦厚"的吴门书派审美体系构成了极大冲击,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的审美。本字典将王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制作精美,纸质柔软,吸水性和渗墨度好,宜书宜画,是文人墨客挥毫创作的佳品。
《行书大字典》收录3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收录上起晋朝下至清末的历代书法家行书书例33000余个。 字头后附列相应的汉语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行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 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部首检字表,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徵明(1470 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该书收录近3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字头处附列相应的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隶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套丛书共包括六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即将上市),《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即将上市)。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套丛书共包括六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即将上市),《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即将上市)。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套丛书共包括六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即将上市),《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即将上市)。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汉隶曹全碑》由华夏万卷编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欧阳通(?—691),字通师,因曾官任兰台令,亦称“兰台”或“欧阳兰台”,欧阳询第四子,为欧阳询少夫人徐氏所生。欧阳通幼年丧父,徐氏教学父书,怕他学不专心,便常给钱让他收买父亲的手笔。他把收买来的父书视为珍宝,朝夕临摹,书法大进。时人称其父子书法为“大小欧阳体”。与父书相比,欧阳通更加瘦劲、险绝峻峭,锋芒毕露,少温润、平正之趣;且有更明显的隶书笔意。欧阳通的书法虽逊于其父,但从临习欧阳通入手,不失为学习欧体的一条捷径,正如清代书法家何焯所言:“率更帖不易致,由兰台以入门,亦庶乎其不远矣。”欧阳通传世碑刻仅存《道因法师碑》与《泉男生墓志》。《道因法师碑》,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李俨撰,唐高宗龙朔三年(六六三)建。碑高三百二十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三十四
印洒金龙凤纹,美观喜庆,呈现出中国风!
《苏轼尺牍名品》是《中国碑帖名品》丛书之一,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精选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的著名尺牍作品影印出版,包括《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归安丘园帖》、《致季常尺牍》、《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子帖》、《渡海帖》、《令子帖》、《久留帖》、《李白仙诗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题王说诗帖》等。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优选法帖。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书,苏轼自录五言诗二首,凡十七行,二百零七字,三十三点五厘米,横一百一十八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二年(一〇七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五年(一〇八二)寒食节,苏轼作《寒食诗》二首,表现生活环境的恶劣及对前途的迷茫。该帖是苏轼“尚意”书风代表作,书写节奏随着情感的发展而发展,字体大小、书写速度等跌宕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后人以此帖与《兰亭序》、《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前赤壁赋卷》,纸本,行楷书。纵二十三点九厘米,横二百五十八厘米。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书于元丰六年(一〇八三),结字宽博,而内涵筋骨,明代董其昌评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
对于赵孟頫,晚年的董其昌曾说过这样的话:“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董其昌一开始看不起赵孟頫,直到晚年,才明白赵学二王的功力,终不可及。赵孟頫为元代书法带来了一波复古潮流,他跨越了宋、唐,直追晋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极具晋韵的赵孟頫行书作品,当以他四十七、四十八岁时写的《洛神赋》和《前后赤壁赋》为翘楚。《洛神赋》,墨迹,纸本行书,29.2厘米,横192.6厘米。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前后赤壁赋》,亦称《赤壁二赋帖》,纸本册页,行书,计有二十一页,每页纵27.2米,横111厘米,每页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合计九三五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件作品前后相隔一年,风格一致,是以二王为风范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氏行书。审美上以精美纯熟为基础,讲究风规神韵。珠圆玉润,
《张黑女墓志》,即《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清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张黑女墓志》,遂沿用至今。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出土地不详,据志文“葬于蒲坂城”,当出于今山西永济境内。原石已亡佚,仅存宋拓剪裱孤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碑文记述了张玄先祖的名讳和功业,以及张玄的出仕情况,颂扬其品行。 《张黑女墓志》笔势刚柔相济,遒劲生动,结体方扁,质朴宽绰,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隽秀,意态纵横的美感,为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称道。何绍基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张黑女墓志》有峻利之风,圆畅之韵,舒朗之气,静谧之神,可谓无所不备,是临习楷书的上佳范本。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其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书法宗石鼓文,绘画以篆书、狂草入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师。《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绢本,屏条,共12屏,每屏纵132.5厘米,横30.2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这件作品成于丁巳(1917)年,时吴昌硕已74岁,功力炉火纯青,可谓人书俱老。
本书是《中国砚文化》系列图书中的本,是把砚和相关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高度的一种尝试,是传统砚文化的继续和深入。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一、砚雕的历史、古代砚雕的流派及传承和发展;二、砚的基础知识,包括砚的构造、经典的砚式和传统砚式的主要要求;三、砚的制作,制作的前期准备、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包装;四、砚雕的艺术构成,艺术砚的设计与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砚的处理手法;五、相关砚雕的图片赏析。《砚雕》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