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奔》(2006)《新录鬼簿》(200
“砖铭书法大系”自2020年本社出版的《中国砖铭全集》近七千种中国古代砖铭中遴选千余种砖铭编辑成两函八册,上函为两汉三国砖铭,下函为两晋至宋元砖铭,集中体现砖铭时代、地域风格特征,是我们研究书法史、进行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砖铭书法大系·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合集)》是丛书的 函,即《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一)》《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二)》《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三)》《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四)》四本的套装。砖铭书法这个极为庞大的“族群”中两汉砖铭可谓蔚为大观。西汉、新莽时期的砖铭书法, 明显的艺术特征,在于对结构与书写的自然表达,这与后世书体成熟、书体剧烈演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过于求奇、求怪、求装饰的出发点不同,此时书法的整体面貌,在极大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对法度之内自然状态的自由追求。东汉砖铭 为经
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 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 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 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本书首版于2001年,自2010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修订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截至今年3月,平装版第22次印刷,精装版5次印刷,加上此前几版及多个语种的海外版本,累计重印三十余次,印数逾二十万册,在书法理论类图书中创下了较高的销售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典藏版)》是 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典藏纪念版。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女士结合自己数十载书写经验对书法笔法的思考沉潜之作。书稿一大特点是文本叙述通俗易读,揭开传统书论晦涩术语之面纱,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以深入浅出的随笔体探讨了执笔法等书法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所配图片伴随作者思绪证史说“法”。书法爱好者可从中一探传统书写笔法之奥妙,大众读者亦可窥我国书画艺术之瑰宝。
“砖铭书法大系”自2020年本社出版的《中国砖铭全集》近七千种中国古代砖铭中遴选千余种砖铭编辑成两函八册,上函为两汉三国砖铭,下函为两晋至宋元砖铭,集中体现砖铭时代、地域风格特征,是我们研究书法史、进行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砖铭书法大系·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合集)》是丛书的 函,即《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一)》《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二)》《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三)》《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四)》四本的套装。砖铭书法这个极为庞大的“族群”中两汉砖铭可谓蔚为大观。西汉、新莽时期的砖铭书法, 明显的艺术特征,在于对结构与书写的自然表达,这与后世书体成熟、书体剧烈演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过于求奇、求怪、求装饰的出发点不同,此时书法的整体面貌,在极大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对法度之内自然状态的自由追求。东汉砖铭 为经
自从实行简化字以来,关于繁简字的争议就几乎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其实汉字由繁变简,无论利弊,已经成为了事实。但对公民进行一定的繁体字普及教育,则无疑是使国人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很明显,不掌握繁体字,就无法阅读古书,无法深入接触的古典文化,乃至进行书画创作,赴港台留学、旅行,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掌握繁体字其实并不困难。由于繁简字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和关联性,大部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能认识一部分繁体字,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篆刻、古代经典的读者,更是耳濡目染,五师自通,能认识和掌握大部分繁体字。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像“皇後”、“發廊”这样的错误也是屡见不鲜。在我们推出繁体习字帖系列以来,接触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徐正濂先生当代 篆刻家、书法家,其印章风格取法黄牧甫、齐白石、来楚生等,刀法简明率直,其书其印皆奇崛凌厉张力十足,具有强烈独特的个人风貌,是海派艺术的代表。 《徐正濂行迹选》一书分为书法篇、篆刻篇、文字篇、岁月篇四部分,其中书法篇收录了徐正濂近年创作的篆书书法作品七十件,篆刻篇收录几十年来创作篆刻作品七十件,文字篇收录多年来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考证与哲思十余篇,全书展现了先生年届古稀在书法篆刻之路经行之足迹,集中体现了其书法篆刻艺术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抱持很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弘一法师所书《弘一法师手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其用笔愈见迟缓,结字瘦长,内敛之中不失灵动,圆润含蓄,充满平淡、恬静之气息。
王宠,字履仁,后更名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生于弘治七年甲寅(一四九四)十一月八日,卒于嘉靖十二年癸巳(一五三三)四月三十日,郡望太原,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书法出入晋唐,书善小楷,行草精妙,诗亦清新绝俗,尤以书法名噪一时。 《明王履吉正书琴操》内容为韩愈作仿古《琴操》曲十首,依次为: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稚朝飞操、履霜操、别鹄操、残形操。为王宠于嘉靖乙酉(一五二五)十月朔日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的作品,此跡落款「乙酉十月朔,书于石湖竹下,雅宜山人王宠」,钤「王履吉印」、「韡韡斋」二印。王世贞《三吴楷法十册》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乃王宠三十二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时铸造。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四年(一八○九),仁宗五十大寿时,此盘被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一九二四年发现于养心殿库房。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铭文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气象宏伟、浑朴雄强,是学习全文的极好范本。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干嘉时精拓本。
这本由西西编著的《300常用黑体字习字帖》选 取了300个手绘POP中的常用字。由黑体字的字体分析 ,基础笔画的训练开始,再进入分结构练习。为了习 字方便,采用了由描摹起步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令读者能够顺利掌握300个常用字的字形结构及写法 ,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后人将临与摹这两种练习方法统称为临摹。 房弘毅编著的《欧阳询诫子书》是具有两种摹帖功能的书法练习册。单页是水写纸,上边印有范字的“双钩字”,等于替读者完成了描空心字的工作。读者用毛笔蘸清水在“双钩字”中填写,即完成了摹帖。水写纸有速干功能,可以重复描写。 《欧阳询诫子书》双页是摹帖的“字范”。读者可将宣纸蒙在该页上用毛笔蘸墨描写,这是另一种摹写方法。
宋武帝刘裕,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振兴教育,倡导读书学习之风。他颁发的《与臧焘敕》,便是其整顿时弊,加强教化,崇尚尊师求学的例证。清代有名书家吴让之曾篆书这篇敕文。一九三七年,日本三省堂的《书苑》杂志靠前卷靠前号至第九号分别连载过何蟫巢氏收藏的这件书作,且是彩色印刷。 编者谨将此作放大彩印出版,供广大读者欣赏。
本书是“书法高考指南”中的一册,全书以长于行书的米芾为学习对象,紧紧围绕书法高考的要求进行学习梳理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且提供详细的书法高考真题和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建议。本书对每年约3万人之众的书法高考考生很有帮助。
《金石书画》第三卷,分碑帖(海日楼旧藏碑帖专题)、书法(两浙金石家书法专题下篇)、绘画、篆刻(两浙印人之韩登安专题),共四个单元,展品近二百件,其中不少作品系首次与公众见面。 碑帖 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家沈曾植的斋号。与沈曾植近世以来声名日隆的学问、书法相比,海日楼的收藏却鲜为人所知。本期碑帖部分推出的“海日楼旧藏碑帖”专题,展出拓本三十四种,如南宋拓《姑孰残帖》、初拓隋《宁贙碑》、明拓唐《圭峰定慧禅师碑》等,从版本角度看,均可列入善本之列。 这些拓本上多有沈曾植批校题跋,内容或评其书法优劣,或考其版本源流,或校其笔画差异,有的还是借来善本校勘后所记。作为晚清书坛碑帖融合实践最为成功的代表性书家之一,沈氏“专用方笔,翻覆盘旋”(沙孟海语)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比较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是沈尹默老先生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作者把握中锋用笔的技艺更为娴熟,已至炉火纯青的高境。所临之作,皆以悬腕肘为之,故中锋用笔沉劲迟涩,积点成线。点画质感沉实而流动,有入木三分之妙,其中无一笔懈怠,无一笔拖抹,功力极为深厚。放大后更感觉字字有千钧之力。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时铸造。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四年(一八○九),仁宗五十大寿时,此盘被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一九二四年发现于养心殿库房。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铭文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气象宏伟、浑朴雄强,是学习全文的极好范本。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干嘉时精拓本。
《瘗鹤铭》传为梁陶弘景为葬鹤而写的一篇铭文。书法充盈文士气息,结字率真自然,萧疏淡远,简约古拙,浑朴厚重,为历代书家说重。原刻于摩崖,落入水中后又被打捞起。水前本椎拓不易而珍稀异常。此次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本,存46字,有张运题签,莫棠、缪荃孙、杨守敬、吴郁生等名家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