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 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 颜平原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的书法家。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并书。据载,该碑书于大历十四年(779)。民国十一年(1922)出土。碑高一*厘米,宽九〇厘米,厚二二厘米。碑阳一九行,碑阴二〇行,行均三八字。原石今藏西安碑林。此碑用笔劲健爽利,结构开张,外紧内松,呈现出雄秀
本书阐述书法与碑帖的关系。以字体发展为脉络,紧紧抓住文字与书法的关系,阐述文字的发展、书法的演变与历代碑帖的关系。使读者能够循着历史变化的轨迹,逐步认识并把握住有关碑帖的各种知识,进而使读者认识到学习和鉴定碑帖,必须要掌握深厚的历史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字学修养,必须具备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作者将历史的、文字的、书法艺术的知识和碑帖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识金石》一书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陶喻之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基于数十年在一流博物馆之过眼珍赏,所做出的专业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法史串联起来。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分为 唐代石刻 两宋丛帖 诸葛亮法书刻帖 三个部分来讨论,将碑刻研究中的几个可究索而又有趣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唐代石刻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石刻是认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书法艺术等众多方面的重要实证资料。金石学肇始、鼎盛于两宋,除关注秦汉以来历代碑刻研究,还开创出以刻帖传拓供学习古代和当朝名家法书的法帖时代。所以 两宋刻帖 这一部分是综述辑刻丛帖风习源流始末,其次探索跟几部重要集帖相关问题。 诸葛亮法书刻帖 的研究则是出于作者本人的兴趣来进行集中的研究。
本书所选秦汉简牍皆有典型意义,希望能使读者从中看到秦汉隶书、草书及楷书书体与笔画发展演进的情形。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本书为我社碑帖名品的全新主题 实临解密系列。此系列的*本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实临解析,以翁志飞通篇一比一实临与原帖比对出版,附每一条临摹的视频,识别二维码识便可观看,以达到实物图书配合视频教学的目的。 本书架构合理,由前言、单字解析、实临对照、临摹范本四部分组成,语言文字规范,配合视频,通俗易懂,为专业院校或业余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本。
颜真卿(七〇八-七八五),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西安附近)人。郡望琅玡(今山东临沂),常用自署。官至工部尚书、尚书右丞,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以晓谕叛臣李希烈被害。 他是唐代有名的大书家。正楷敦厚凝重,却并不失血脉贯通的灵活之美。所写碑版极多,相互间又常见变化。行书道劲流畅,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诸书家都极推重他的行书,常称 颜行 。由于行书多用于写信札、起草稿,纸质容易损坏,不如碑版刻石那样耐久。所以今传颜公行书只有三个长卷(即《争座位帖》《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祭侄季明文》)和一些零星手札。 行书长卷首推《争座位帖》,这帖是给当时仆射郭英乂(古 义 字)的一封信。当时宦官专权,即宰相、辅臣也要逢迎他们。有一次在佛寺祈福的法会上,郭英义安排座位过于尊重宦官鱼朝恩,颜公写信给他,批
《伊阙佛龛碑》亦称《三龛记》《龙门三龛碑》,额篆书题 伊阙佛龛之碑 。唐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十一月,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为节省费用,磨去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重新雕刻而成。现存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 唐太宗时宫中掌管诏令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碑文。岑文本(五九五 六四五),字景仁,邓州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以文墨官至宰相。碑文用骈文,对仗工整,全篇一气呵成,文采斐然,堪称岑文本的代表作。褚遂良(五九六 六五八),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人称褚河南。他博涉文史,工隶楷,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为 初唐四大家 之一。此碑为摩崖刻石,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笔力挺劲,气韵广博,是早期褚书代表作,也是现存褚书字体z大的碑刻。 碑文文学艺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
本套丛书的主要内容为精选的传世碑帖的放大本。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利用当代高超的印刷技术,限度地还原碑帖的气息,放大其精妙的细节,且每册均附有对应的碑帖技法分析,让广大读者能程度地体味传统书法之美。本册《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其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乃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流沙河先生乃蜀中大才,集现代诗人、老派文人、旧学通家于一身。老先生在成都某茶楼讲《诗经》、说《庄子》、解汉字的场面一度火爆,俨然网红。 其实,能体现流沙河先生才华与学养的是他的绝活手书楹联。他的书法,弱美典丽,瘦劲挺拔,俊朗风流,潇洒出尘;他的楹联,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古今搭配,雅俗共赏,出人意表又合情合理,上下映照则妙趣横生。 流沙河先生夫人吴茂华女史把先生创作的几百幅手书楹联做了甄选,并按 读痛快书 观灿烂星 做蝴蝶梦 哭笑成诗 好古敏求 分成五辑,并增附录,遂成此书。其中不少楹联附有《拙联丛话》,乃先生对楹联的解读,篇幅短巧且涉笔成趣,引人入胜。 忙碌而焦躁的当今国人有空闲览,或有澡雪精神、安顿身心之功效。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上,他兼善诸体,尤擅长行书和楷书。这件《归去来兮辞》为赵孟頫中期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本卷为长篇行书,作者以精巧娴熟的笔法,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具有 落笔如风雨 的气概。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它与洛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石门颂》传拓年代早,损字少,为不可多得的明末清初拓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此前未见出版,此次为 全文影印。
李阳冰,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他所书写的篆书, 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本作为其书写的篆书《千字文》, 格峻 力猛 功备 是后人对这篇书法作品的评价,承李斯《峄山碑》玉箸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本作是学习篆书的不二之选。
此套《传世碑帖大字临摹卡》是针对初学者临摹碑帖而编,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特点是大字、高清、全文、零距离。套书采用长条形、书脊穿孔装帧形式,一是方便案头摆放、翻阅;二是每页有6字左右,旁有简体释文,基本是初学者日课练习内容;三是每种碑帖是全文收录,不漏一字。本套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满足广大书友对于高清临摹本的需求。 《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字体以方取势,引筋入骨,遒媚劲健,世人称柳书险劲,然不失端庄沉着之态,故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为入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