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佛经657部回到长安。三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译经文撰写序文,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为太子的李治受命作《述三藏圣记》一篇。玄奘收到《序》、《记》后,分别给李世民、李治写了谢表和谢启,李世民、李治又各作了答谢启。这四篇文字,与玄奘所译《心经》,构成《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完整内容。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胜于自运 ,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此碑是后人学习行书和王字的佳范本之一。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峄山碑》是刊刻于秦代的摩崖石刻,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此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分为四个版块。前三个版块用峄山碑分别集了通用联、禅联三种对联,后两版块详细的解读了峄山碑中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特征的用笔方法,以及集字方法和对联小知识。对联小知识里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对联、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张贴等知识点。
公元一九九一年,河南省偃师市南蔡庄出土一通汉碑,即为著名的《汉肥致碑》,其全称《汉故掖庭待诏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此碑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刊立,碑高九十八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字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碑文近五百字,仅一字残损。有方家评说:碑文结体方正朴茂,用笔古拙厚重,趣从天然,意外多妙,有大智若愚、似拙实巧之美。 《汉肥致碑》出土,至今不过三十年。这一完好的存世汉碑,为汉碑刻石又增添了一通不可多得的瑰宝。为此,编者特将此碑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鉴赏临习。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范本之一。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均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也十分受大众喜爱。 这本书介绍了集字创作的方法、集字创作的幅式以及集字古诗作品,作品完整展示和米字格高清放大图,使读者能够看到集字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方便读者赏析、研究、临摹。
一九七三年五月,在天津武清兵高村出土一通汉碑。此碑便是著名的《鲜于璜碑》,又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其碑呈圭形,高二百四十二厘米,宽八十三厘米。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通碑字迹清晰,是建国立以来发现的较完整汉碑,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有方家评说: 此碑字体结构谨严、浑朴苍劲,含蓄沉着。 可以说,它的出土,又为当今书坛提供了一件新的难得的汉隶范本。近年来,此碑虽曾出版过几种版本,但未见其放大印本。为此,编者谨将此碑放大推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颜真卿,世称 颜平原 ,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多宝塔碑》,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天宝十一年(752)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陕西碑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结字茂密,用笔劲健,体势端庄。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扬州大明寺,唐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嵌邓石如篆书《心经》碑刻,乃国内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茂密。此碑邓石如躬亲监刻,可谓其*杰作。
《颜勤礼碑》碑主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以及颜氏家族前后九代人繁衍发展的脉络,可以看作是一本简明的颜氏族谱。此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刻立于大历十四年(779),颜真卿时年七十一岁。《颜勤礼碑》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用笔圆劲雄秀,融入篆籀之法;结体宽绰丰厚,外紧内松;布局茂密浑厚,风格雍容壮美。加上此碑保存完好,拓本神采丰足,因此被认为是学习颜体的上佳范本。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南宋大诗人陆游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传为唐代著名书家李邕《出师表》残册,前有 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等鉴藏印,后半及署款皆残缺。此册未见宋明著录,落笔结字庄俊有法,以李书《法华寺》《李思训》等碑校之,神韵若合。然有一二未惬意之笔,若非邕笔,当为学邕书之善者。 长期以来,这件曾经清内府收藏,且名声煊赫的珍迹,颇受众多习书者青睐。清《滋蕙堂法帖》曾经刻入此作,署名李北海书。与墨迹本相较,墨迹本中的一些残字,刻帖中依然完好。因此,编者谨将墨迹本和刻本一起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参阅。
《乙瑛碑》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 百石卒史 ,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 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又称 百石卒史碑 ,简称 乙瑛碑 。 金石萃编 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共十八行字,满行四十字。后人将 礼器碑 、 史晨碑 、 乙瑛碑 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乙瑛碑 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范本之一。清代万经 分隶偶存 中评论此碑称: 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 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 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本书收吴昌硕临《石鼓文》,藏中国美术馆。此册是吴昌硕书画合璧。书为其临写的石鼓文,画为菊花、桂花、荷花等写意花卉。此册为十二开,纵三十三厘米,横三十七厘米,书家摹写的石鼓文字数较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墨宝。
孙宝文编写的这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该书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伯文稿》一书收《争座位帖》和《祭伯文稿》两帖。《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郭英义的书信手稿,书于公元七六四年十一月。因不满朝廷权奸骄横跋扈,书家奋笔直抒胸臆,刚烈之气跃然纸上。《祭伯文稿》亦称《告伯父文稿》,为公元*八年,颜真卿途径阳进,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作三十六行,四百余字,与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书法一气相通。《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文稿》均为颜氏行书精品。
《书谱》,纸本,草书,书于唐垂拱三年(687)。共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馀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确切的名称应为《书谱序》。从篇末 今撰为六篇,分为两卷 的表述可知,这只是一篇序言,正文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然而这样一篇序言却在艺术主张、学书步骤、书体功用、基本技法、创作学习、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皆提出了独到见解。《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 词翰双绝 ,是书法史上绕不开的书学论著和草书杰作。
智永,山阴(浙江绍兴)人,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的书法也恪守家法,是 二王 书法的重要传续者。智永是书法苦行僧,一生运笔不辍。传言他在永欣寺阁楼研习书法三十年,退笔成冢。前人对于智永的书法评价很多,大多认为智永磨砚成臼,能下苦功,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而苏轼认为智永的书法像陶渊明的诗歌,因为精能之至,反而达到了 疏淡 的境界,疏淡之中自有奇趣。智永书法流传至今的绝少,流传到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启功先生认为是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笔意精熟,气骨清健,飘逸之中古意犹存,形神间传达出右军风采。
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也因高超的书法造诣深受书法学者喜爱。 这本书介绍了集字创作的方法、集字创作的幅式以及几十首集字古诗作品。作品完整展示和米字格高清放大图,使读者能够看到集字中细微之处的变化,方便读者赏析、研究、临摹。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观帖"第七卷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唐贞观五年(六三一),唐太宗复建隋文帝的仁寿宫,更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避暑于此,率臣属行至西城北面,发现泥土有些湿润,于是以杖疏导,随即有清泉涌出。九成宫中本没有水源,太宗将泉水的发现视为祥瑞之兆,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立碑记述。这便是唐代名碑《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欧阳询融合了二王和北碑,自创一体, 骨气劲峭,法度严整 ,世称 欧体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体楷书的代表作,历来被视为 楷书之极则 。本书所刊为明驸马李祺旧藏本。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收《瘗鹤铭》。《瘗鹤铭》是南朝时期葬鹤作的一篇铭文,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石崖上。宋代以后,这一摩崖全部坠入长江,后人仅能从落入江中碎石上拓取部分文字。《瘗鹤铭》的书法艺术深受众多书家推崇,黄庭坚称其为 大字之祖 。 其书法虽已剥蚀,然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 宋代书家黄庭坚、米芾、陆游、吴琚等人,无不垂青这一摩崖。晚清民国时期,临习《瘗鹤铭》之风更盛。本书以沈钧初藏本为底本,辅以秦古柳藏本、换下底本中不清晰及有明显涂抹痕迹的文字。
邓石如(一七四三 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早年于 二李 篆书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地步。邓石如独具匠心,从 二李 纯中锋平移法中脱胎,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中,使篆书笔法在保留中锋为主的同时,又增添了提、按、顿、折等笔法,使篆书的线条更丰富。《篆书千字文》线条圆劲浑厚,结体方圆结合,是邓石如篆书代表作,也是临习篆书者极好的入门范本。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隶书。明初出土,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收赵孟頫书《出师表》、《相州昼锦堂记》。《出师表》,纸本,纵二十九厘米,横一百一十七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全卷楷、行、草、章草间杂,为书家传世精品佳作。《相州昼锦堂记》,纸本,纵约二十八点六厘米,横约一百六十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结体谨饬内敛,笔墨遒劲秀发,通体气势畅旺,系书家晚年之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