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赖古堂印谱》。辑者:周亮工,于清 康熙六年(1667年)辑成,共四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一千余方。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 唯用篇 。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 唯美篇 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丁敬钱塘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工诗善画,篆刻上追秦汉,对文彭,何震,苏宣等他家,兼收并蓄,博取所长,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风格,为浙派篆刻的始祖。蒋仁,工书法 篆刻,诗文清雅脱俗。篆刻师法丁敬,古拙浑朴,苍劲婀娜,通六书,不失天趣,赵之谦评他的作品为西泠四家中的逸品。黄易,精华篆刻,金石学,山水笔墨清雅。篆刻早年取法丁敬,精研秦汉,能独出已意。丁敬评价他的作品将来能继我而起的一定是,小松也。奚冈,精华篆刻善书法,山水花卉清润超逸,得香广,南田法韵。篆刻初学浙 皖二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尽管繁复杂芜,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复杂、彼此紧密关联的框架体系。沿着这一思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七百余年的印学理论加以全面梳理,做多层次、多视角之考察析说,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学理论体系。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印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指出印论的兴起具有显著的“后起性”。由于印论的晚出,其发生的机缘不像更古老的书画艺术那样单纯,而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本书亦提出“惯性牵引效应”理论,对宏观把控印学理论、微观解析印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讱庵集古印存,原印系清乾隆十五年出版,原印朱砂印泥印本,共32卷,从文字形体和刻印风格来看,该印谱所收印章中大部分都是汉印,也有部分是战国古玺和魏晋南北朝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的印章。该印谱系我社1963年向上海市篆刻家张鲁庵先生遗属征集得来。印谱由徐敦德先生加注释文。释文采用规范简体字,不识之字和字迹模糊之字以打方框表示,除一些冷僻字,通假字,异体字及一般古今字不再注明。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极少量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因少数民族文字,对这些印章未注释文。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钱松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陈豫钟工书法,喜收藏,通小学,金石学家,篆刻师法丁敬,秦汉。讲究虚实,在繁简中得平衡。陈鸿寿篆刻追秦汉,旁涉丁敬 黄易等人。浑厚扑老,古拙中有神采,赵之琛篆刻师法陈豫钟,又取换衣 奚冈 陈鸿寿之长。钱松,通金石,工书法,篆刻切中带削,及富金石韵味。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收录了柯军围绕昆曲刻制的200枚印章,印文内容从昆曲曲目、曲词、曲话、曲牌四大板块出发,囊括了牡丹亭、西厢记、沉江、花似人心向好处牵、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百戏之祖等昆曲标志性语话。同时书中收录了柯军篆刻时的心境、印文的由来、印章边款等,带领读者从传统篆刻的角度走进昆曲的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本书将昆曲与篆刻完美结合,市面上无先例;图书装帧由 世界zui美的书 获奖者曲闵民设计;邀请中书协主席孙晓云女士题词,著名书法家辛尘、庄天明撰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作家莲子做跋;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难得。
《金石学录》四卷,收录汉魏至清乾嘉年间讲求金石者四百六十八人,开创了金石学人物录,这一著述体例,在当时颇具影响。《金石学录补》四卷,全书以朝代为次,增补自汉至清金石家三百七十四人小传,于明清诸家,言之尤详。《金石学录续补》,褚德彝着,二卷、附录一卷,增补清至民国初年金石家小传二百三十四人。这三部著作即独立为篇,又自成系列,合计收录历代金石人物一千零七十六人,可谓蔚为大观,为我们从事金石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基本的人物名录。
这本李刚田编著的《古调新弹(李刚田篆刻评改)》里,在传世的大批古代印章中,选出200方认为值得讨论的印例,一一进行评说改刻,沿用了邓散木先生当年的思路,运用批评的手段,从正反两面去说明篆刻美的规律,目的是使初学篆刻的人,对古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读者可以借鉴此集中对古印分析研究、变化改造的方法,增强对篆刻艺术学习把握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从一开始就注重锻炼学印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史论丛书:秦汉篆隶研究》收录的约20篇论文基本涵盖了与秦汉篆隶有关的各个方面:书法理论、书体演变、书法艺术特点、书写材料等的综述性研究或个案研究,基本反映了书法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印章章法与边栏分类》汇集了印章的章法与边栏分类方法,印章章法分类从虚实、印文、从点画分分别讲述了章法的方法,每一类章法都精选了历代印章二十多方作为例证,并有数百字短文及每一类章法布局的示意图;印章边栏分类从朱文类、白文类、混合类来概述印文在内边栏在外相辅相成的方法以及以举例的方式讲解了边栏与印文协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