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字典》是一部较为权威的金石篆刻工具图书,以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的九千三百余字为基本字,汇集自殷商至秦汉时期的甲骨文、钟鼎文、刻石以及秦砖、古陶、古玺、古币、古兵器之铭文,每字均注明出处或器物名称,所收例字之全,注释之细,在同类图书中实属少见。其检索、查阅之法,采众家之长,按《康熙字典》之部首次序分类,并引入现代检索方式,以笔画多寡编出检字总目。其书结构科学、分类精确,实为金石篆刻的《金石字典》於一九八二年台湾维新书局初版後,於一九九五年由中国书店再版。二十年後,汤成沅先生後人遵其遗愿三次出版。
陈巨来,号塙斋,别署安持,书斋名为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人,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印坛金石大师,被称为“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陈巨来平生刻印约三万方,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请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和收藏印,张大千、吴湖帆、溥心畬、叶恭绰、江寒汀等大师及当时社会名流的印章,亦均喜出自其手。本书收录陈巨来印作近六百方,分“安持精舍印作”、“陈巨来自用印”、“七十以后印作”、“盍斋藏印选”四部分编排,是目前为止收陈巨来印作多的印谱,其中不少作品为首次公开出版,弥足珍贵。书中同时附有《安持精舍印话》原稿、陈巨来艺术年表等,是研究陈巨来篆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本书以中国标准青铜四器《大盂鼎》《夨人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为基本选材和依据,以 篆引 为标准概括了中国篆字的全部。以中国正宗篆书青铜器拓本文字为主,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兼及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的阐述,涉及浩如烟海的文字演变与发展的渊源关系,就其历史沿革的时间而言,涵盖了自商代到秦汉长达2000多年;就其从篆书书法角度而言,本书很多问题的研究均是从新的起点开始,有很多新的尝试,如首次用上述四器铭文研究中国篆书、指出小篆作者当属程邈、首次给大篆科学分类、首次提出铜器铭文篆书书写四分法,等等。本书以弘扬我国上古传统国学为宗旨,使之发扬光大,促使社会广泛应用。以普及与提高并举,掀起使用上古优秀文化的高潮。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邓散木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邓散木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邓散木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本印谱为海上著名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 西泠八家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更有 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 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上海书法千年图史》是上海千年书法发展史的全景呈现,具有文化建树意义及艺术文库效应。全书以图证史,以史载图,图史合一,图文并茂,力求严谨简练,条目精要,论述客观,探幽抉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四卷:古代卷(从史前至1840年)、近现代卷(1840年至1949年)、当代卷(1949年至今)、篆刻卷(从1082年至2018年)。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单晓天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单晓天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单晓天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朱复戡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朱复戡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朱复戡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吴颐人对于钱瘦铁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钱瘦铁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钱瘦铁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方去疾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方去疾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方去疾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和权威的*手资料。
封泥又叫作“泥封” ,乃古人于文书囊笥上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从而起到对封护物件的保护、保密与凭信作用。封泥之称最早见于 《后汉书·百官志》 ,其载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现所知最早出土封泥坑窖是在 道光二年(1822) ,蜀人掘山药得一窖,凡百余枚,估人赍至京师,大半破裂。诸城刘燕庭、仁和龚定庵、山西阎帖轩各得数枚,余不知落何处。真正定义封泥性质与用途的是清末金石学家刘鹗,其编撰的《铁云藏陶》中有铁云所藏封泥一卷,辑录封泥163枚,并在自序中有言:“泥封者,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也。” 关于封泥之史料价值及研究意义,前贤已有深刻见解。罗振玉于《郑厂所藏泥封》序中将古封泥之价值概括有三: “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
由刘江主编的《中国篆刻聚珎( 辑古玺印共7册)(精)》共七本,分别为战国玺印、秦印、汉官印、汉私印,魏晋南北朝印、隋唐宋印、元印。每册分三部分组成,年代印制总论,国版,历代印评集评。 适合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观摹。
“中国篆刻聚珍”系印谱丛书,内容精选秦汉玺印和历代篆刻名家篆刻及历代书画名迹、典籍上的优秀印迹,丛书反映中国玺印篆刻精华,主要满足篆刻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观赏临习及篆刻教学需要。丛书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并组织编纂,约请刘江先生为学术总顾问,由祝遂之先生、曹锦炎先生任学术顾问,延请海内外著名篆刻家、印学家遴选编写。此套书包括赵叔孺、韩登安、王福厂、方介堪、陈巨来、沙孟海六位篆刻名家的精彩印稿,每种精选300方左右,共收入约1800方印章。值得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
“中国篆刻聚珍”系印谱丛书,内容精选秦汉玺印和历代篆刻名家篆刻及历代书画名迹、典籍上的优秀印迹,丛书反映中国玺印篆刻精华,主要满足篆刻艺术爱好者、创作者观赏临习及篆刻教学需要。丛书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并组织编纂,约请刘江先生为学术总顾问,由祝遂之先生、曹锦炎先生任学术顾问,延请海内外著名篆刻家、印学家遴选编写。此套书包括赵叔孺、韩登安、王福厂、方介堪、陈巨来、沙孟海六位篆刻名家的精彩印稿,每种精选300方左右,共收入约1800方印章。值得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
本印谱为海上有名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更有“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的上乘之作。
本辑每本书在《凡例》之后,会就每册所收专题材料分别撰以《概述》。印章则为主体部分,每印附序号、释文。本辑靠前册《文彭 何震 苏宣》,收三人印共101方;第二册《汪关 汪泓》,收二人印共324方;第三册《林皋》,收林皋印共291方;第四册《明名家印》,收明代二十多位名家印共324方(本辑有专辑的印家除外);第五册《程邃 巴慰祖 董洵 胡唐》,收四人印共281方;第六册《丁敬》,收丁敬印共214方;第七册《蒋仁》,收蒋仁印共57方;第八册《黄易》,收黄易印共81方;第九册《奚冈》,收奚冈印共47方;第十册《陈豫钟》,收陈豫钟印共60方;第十一册《陈鸿寿》,收陈鸿寿印共315方;第十二册《赵之琛》,收赵之琛印共172方;第十三册《钱松 胡震》,收二人印共338方。十三册合计共收印2065方。另外,每册还择录与本卷主题相关的史料和评析文献。
本书是阮良之结合三十余年的书印创作,在明清以降的“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以印入书,以印入款”的理念展现。作者篆刻取法古玺汉印,参以伊秉绶、邓石如、黄士陵之法,讲究疏密,统摄圆融。他在书法中参以印章因子,复以印意“古化”书意,增加“金石气”;以印意“雅化”隶意,增加“书卷气”。以印意“端化”书意,增强“正大气”,使书印创作成为作者艺术思想的外化。本书正是围绕这个理论主张和实践方法展开研究的,既是作者书印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作者书印实践理念的理论结晶。本书还收录了阮良之的若干印论和书论,将作者的书印思想深入而系统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