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 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 独门绝技 ,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绝技 ,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 讲坛 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篆书艺术十讲》分为 篆书之源流 先秦篆书经典解析 秦汉篆书经典解析 唐至明代篆书经典解析 清代篆书经典解析 近现代篆书经典解析 篆书之技法 篆书之临摹 篆书之创变 点击当代篆书创作 等十讲
本书依照经典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经过反复斟酌,有选择性的收录了自东汉至清代的经典书法理论,共计三十六篇。体例上包括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重点是对这些书法理论进行释读,使高阶的书法爱好者便于阅读和理解,使书法专业本科学生便于自学。
本书由鉩印篇、篆刻篇及附文三部分组成。鉩印篇浅显地解析了我国鉩印的产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过程,以及春秋战囯到近代,历代官私鉨印的艺术特色。篆刻篇则简述从元代到明清及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跡,引用文献资料客观地介绍各朝代篆刻代表人物的生平、艺术成就和对印学发展的历史貢献。附文 战国古鉩中的先秦医药 名医与印章 ,则尝试讨论历史上中医药行业和鉩印篆刻艺术所产生的相互交集和具体应用状况。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精挑细选的大家名印100方,其中包括名人作者81位,包括清代的顾苓、吴大澂、竹唐、顽伯、王尔度、奚冈等52人;近现代的楚生、潞渊、风丁老人、叶舟、古泥、冯超然、陈巨来、张大千等29人的作品。有田黄印、荔枝冻印、白芙蓉印、桃红冻印、黄冻印、牛角冻印、朱砂冻印、寿山石印等14种材质,有权形印、方印、随形印、长方印等15种艺术型制;有狮钮、神兽钮、龙钮、金鱼戏水钮等共24种钮式,应有尽有,把值得鉴赏的金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视觉享受。 本书名印印文无不意趣盎然,出语新颖,简洁典雅,直言剖白,隐言折射,或摘引或自创诗词文句、警言吉语、牢骚趣话,尽兴自娱自乐,其高雅俚俗,自能从字间透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看”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临”。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左赏析、右印例”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印材举要”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 看 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 临 。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 左赏析、右印例 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 印材举要 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篆刻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看”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临”。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左赏析、右印例”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印材举要”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吴大澂晚号愙斋,金石学家、书画家,1885年,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 土 字牌,添立 啦 、 萨 、 玛 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本书即为吴大澄在勘界过程中的吟哦诗册,共计五十二首,翔实记录了吴大澄在勘界过程中的行程与精神状态。诗册以行楷书写就,其孙吴湖帆书签,具有很高的艺术及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看”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临”。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左赏析、右印例”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印材举要”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研山铭》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并称米书“双璧”。《蜀素帖》是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之作,书法天真自然,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苕溪诗帖》内容为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天真活泼,激越昂扬,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研山铭帖》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本书为经折装。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 看 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 临 。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 左赏析、右印例 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 印材举要 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篆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直面读者需要,将时下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8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 看 印面背后的作者、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 临 。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和特点;正文部分是以 左赏析、右印例 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 印材举要 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贴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本书为当代篆刻家、学者、报人马国权先生在香港出版的《广东印人传》的首次大陆版,撰集了明清以降102位已故广东籍篆刻家传记及代表作品,是著名的地方性印人传著作。本书作者为著名篆刻家,且深耕该领域多年,其视野宏阔、资料翔实,在该领域具有奠基性、权威性的作用。 本书初版于1974年在香港出版,目前已难睹其貌。此次修订优选上保留了初版的编排体系,并修正了大量的港版字体,茅子良先生怀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全书内容作了大量的修订补充(书后附原稿文字与修订文字对照表),以印人生年为序重新排列,极大地充实了原书的知识含量。
题签之难,难在要求字少而意远,不仅要求笔笔精到,而且需变化丰富,做到畅而不滑、涩而不滞、筋脉相连、一气呵成。 没有对书法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以入此佳境。沈尹默先生的题签,不但笔画圆润饱满,立体感强;而且在整体驾驭上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他的题签达到了“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的境界。出版及选用后的题签,虽然历经 动荡,还能幸存下来,也就显得极其难得、异常珍贵了。 《沈尹默中国古典文学读本题签/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精选了沈尹默应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而题写的书名,以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为主,题签总数约400条,尺寸不一。如《苏轼诗选》《诗陶渊明集》《屈原集》《杜甫集》《白居易诗选》等等。
汉印、古玺、流派印是篆刻学习中为重要的三大模块,其中汉印尤为重中之重。 汉印无论是印文线条、空间布白、制作钮式,还是审美气象,都体现出汉印的艺术高度,也是中国印章为辉煌的一页。有谓: 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 作为一部篆刻技法课程式教材,《汉印技法通议》从 工具材料的准备 刀法与点画形态例析 篆法与篆书的印化 章法及其形式处理 汉印刻制实验与钤印技巧 边款及其刻拓 临摹技法讲解与范例简评 创作技法述要 创作作品范例评析 等方面,对篆刻艺术做了系统讲述,是了解篆刻艺术、学习篆刻艺术不可多得的著作。
《印章名作欣赏(增订本)》编著者吴颐人。《印章名作欣赏(增订本)》内容是对印玺知识图文并茂的介绍,包括印玺分类、派别、风格等;另外还有对古今著名篆刻家的介绍,包括他们的生卒年月,篆刻的艺术风格和方式,所属派别,以及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印章名作欣赏(增订本)》对初学篆刻的人有很大帮助,对专业的读者来说亦是一本有趣的读物。
本书为张迁碑原碑及何绍基临本。《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结构严整、端正朴茂。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后范则。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爰叟。其隶书用笔洒脱空灵,结构似潦草而实不苟且。由于年代久远《张迁碑》文字剥蚀,今选编何氏所临张迁碑,侧重交代提按转折处,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初学者以此为门径实为学习探索汉碑之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