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日本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思考,全书分成 东瀛书论 日本书法史 日本篆刻史、书法理论史和书法教育史 三编,从日本书法史、日本篆刻史、日本书法理论史、日本书法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日本书法的发展过程,不仅详述古代日本书法,更涉及近现代日本书法发展的多方面,是了解日本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熊伯齐谈篆刻》由熊伯齐先生多年授课讲义精 编而成。对篆刻源流的概览、对识篆习篆的导引、对 工具技法的解析在书中渐次展开。至于历代篆刻名作 的布局奥秘、作者创作的构思细节等珍贵独特的内容 ,读者皆可由此一窥究竟。本书用平实晓畅、切中肯 綮的阐述构建了一座津梁,使研习篆刻者于此有所启 悟,普通大众亦可获得鉴赏与深入的门径?br/>
陆康先生乃海上金石书法家与篆刻大家,近年来,除书法、篆刻之外,他以一己之力广搜博取,分类整合中国闲章萃语,汇编成实用词典,以期惠泽流播,传布久远,为同道者提供查阅的便利。之前编撰的《中国闲章萃语综汇》早已一书难求,成为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案头常设的工具书宝典。原书分修养类、励志类、吉语类、禅意类、山水类、景观类、翰墨类、书斋类、蔬果百卉类、虫鱼鸟兽类等,并以专业眼光精选现当代名家印痕作为示范参照。此次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新编闲章粹语》,新增养生类与感怀类,又在原来基础上新增180枚名家印章,品类与内容宏富。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最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本书由书法家房弘毅编写,是对古今十多位书法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集成,其中有代表性的古代书法家有董其昌、黄自元、姚孟起、王仁堪、林则徐等人,今人书家有:胡汝霖。启功、邓散木、康雍、胡问遂等人。他们所书临本在欧阳询刚劲婉润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可谓各有千秋。该书对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和学习《九成宫醴泉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上海博物馆,珍藏一卷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墨迹。此件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十余米。纸地为金粟山藏经纸,系国家一级文物。祝允明被称为明代「草书人」,他书写的这卷《前后赤壁赋》,气势雄强,神采飞动,一气呵成,诚为其狂草书作之精品。
西泠印人归之春善古文字训诂学,在从事篆刻外,爱好研究石鼓。经数十年之积累,对石鼓文的研究成果颇丰,现汇聚成集。本书记叙石鼓文考释的历史概况、石鼓文拓片的摹录收藏,及杨沂孙、萧退庵等书法家的临习情况,并选载归之春已发表的石鼓文考释论文及近作,结合研究成果,书中有集石鼓文古诗及石鼓文书楹联若干。
颜真卿的行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历代名家碑帖临习·颜真卿行书临习:》是颜真卿行书经典作品,以供人们欣赏和临习。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
《余秋雨书法(第3卷):庄子译写(本)》是对庄子有代表性的作品《逍遥游》的今译以及对原文的书写。今译严格忠于原文,但不缠绕于背景分析、历史考订,而是衍化为流畅而简洁的现代散文,借以展示两千多年间文心相连、文气相续。书写,用的是行书。作者在自己所有的行书作品中,对《逍遥游》的书写较为满意。这份长篇书法,已镌刻于中国道教圣地江苏茅山。
《晋祠铭》为唐代行书碑刻,唐太宗李世民书。行草入碑始于此铭。铭文歌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皇室政权。其字师法“二王”而纵横自如。其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练,可谓行书楷模。 《晋祠铭》贞观二十一年(647)立于太原(今属山西)晋祠东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文凡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唐太宗晋祠铭好看的字》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著。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历代名碑名帖集字丛书:张迁碑曹全碑集字》选辑内容由历代文学经典及吴震启所作诗文两部分共同组成。选辑历代文学经典内容均按年代先后排列。图录附以释文,以便对照。
《中国简牍书法文化》从简牍文字的形成、风格、适用范围及书刻方式到简牍的价值,概括了简牍形成的历史及它对后世书体的广泛影响,并从楚简到汉简简牍墨迹进行分段研究,提出了简牍书法演变的轨迹为“春秋或体”、“战国俗体”、“秦汉古隶”三个阶段,以楚简为典范,对简牍墨迹所体现出的玉箸法、飘带法、蝌蚪法、柳叶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夸张绮丽、飘逸潇洒、诡异神奇”十二字风格。《中国简牍书法文化》知识性、专业性强,是集历史、文化、个人书写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学术著作。
这是一本专门收集鸟虫篆刻艺术和查阅鸟虫篆印章文字的资料性工具书。“鸟虫篆”字形屈曲回转,如鸟似虫,造型别致,极富情趣。本书上编共收集了历代鸟虫篆印章一千五百余枚。下编为鸟虫篆文字,共收单字一千余个,重文五千个左右。
7000常用字系列是广受练字者好评的产品,因其习字量大,应用面广而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华夏万卷:沈鸿根行草7000常用字》收录的范字齐全,含金量极高,几乎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应用。另外还配有技法讲解,能程度地帮助读者提高书法水平。
《中国书法美学史》由尹旭所著,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从美学本体、艺术特征、继承创新、学书成家、创作方法与欣赏规律等方面,对中国书法美学目前以孙过庭、项穆、刘熙载等为代表的60余位重要人物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精到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客观真实、简明扼要地展示出中国书法美学在近两千年的漫漫征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和创造的不朽辉煌。同时,还突出论述了一些人们关注不够甚至尚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譬如书为心画论和道合自然说同时并存的问题,书为心画论至唐宋时期才真正成熟的问题,以及碑学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质同理论薄弱性质存在极大反差的问题等。因而本书不仅具有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的现实意义,很适合书法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