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清所著的《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史》对整体的中国电影改编史研究是的、连贯性的,从电影进入中国的初始,一直延续到21世纪,横跨了一百多年历史,其中不仅涉及具体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还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嬗变和阶段性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和总结。另外,本书还涉及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学社团和流派的研究,比如早期的“鸳鸯蝴蝶派”社团、“左翼”文学团体...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Bühneim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Theaterofthe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吴海勇编写的《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尝试从宣传战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历史,力图揭示白色恐怖下左翼电影运动发生与存在的奥秘,着重论述了党领导电影工作的组织建构与运作过程,并对1933年中国电影年的左翼丰收、捣毁艺华公司事件后左翼电影对文化“围剿”的抗争、左翼影评的理论建树、“软硬之争”爆发的特殊情境,以及《八一宣言》发布后左翼电影力量转向国防电影运动等,进行史脉梳理与真相还原的努力。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过往有新的历史评估与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