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是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问世50多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面对电影中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划分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两大阵营,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笔触,引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作为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书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剧照和精到说明,片例包括美国的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 李、伊朗的阿巴斯、墨西哥的德尔托罗和中国的李安等导演的杰作,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此次修订的第14版,添加了百余幅新近电影的图片,涉及更多经典影片、卖座大片,充分讨论了各种影片类型,如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等。全书经过精心编排和全彩印刷,呈现出更贴近英文原版的风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海量的电影海报,介绍世界电影史上不同阶段的优秀电影作品,展开了一场影史漫谈。 本书先介绍了默片年代与叙事的发展、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片厂经典、伊灵制片厂与20世纪40年代英国电影复兴、好莱坞制片厂的衰落和与电视的抗争,然后介绍了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电影的发展,接着介绍了60年代英国电影发展状况、好莱坞重返巅峰及80年代以来的世界电影,最后介绍了动画电影的发展情况。 本书适合电影海报设计师、电影文化爱好者及广告宣传领域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444位人物, 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共同构成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新浪潮之书。 新浪潮,作为一次划时代的美学革命,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细致入微地展现了 新浪潮 的缘起,到引起争论,成为神话,继而落幕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在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 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 的读者。
本书是对导演大卫· 芬奇的导演生涯作品的调查、解析和评论。从《异形3》《十二宫》《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等12部影视剧,到他为麦当娜和滚石乐队等制作的MV,以及各种短片、广告作品,书中充满了对这些作品的原创性批判分析、幕后照片、静态剧照和原创插图。本书将芬奇的作品按照侦探、现实、传奇和爱情等主题进行分组,设计成一套对于电影制作人的“调查”,像解开烧脑剧情谜题一样去解开大卫· 芬奇电影世界创作和制作之谜。本书还包括对大卫· 芬奇经常合作的摄影师、选角导演、演员的采访。 本书是献给大卫· 芬奇的影迷和悬疑类型片爱好者的收藏书,也是供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电影人和媒体从业者学习大卫· 芬奇电影美学和视觉叙事的参考资料,广大电影爱好者也可从本书中得到视觉享受和灵感。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混音技术和实践的指南,既包含了混音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细节,也通过一系列知名混音师的访谈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见解。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混音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从监听环境的选择到混音前的准备工作,再到具体的混音技巧,如动态处理、效果器使用、空间效果的应用等,作者不仅阐述了混音的历史和发展,还详细讨论了如何构建混音、声像定位、沉浸式音频、动态和频率处理、添加效果,以及如何让混音更吸引人。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访谈,展示了多位知名混音师的职业生涯和工作方法。受访混音师们分享了他们的个人经历、工作流程、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独特的混音技巧,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本书适合对混音感兴趣的音乐制作人、混音师及音频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无论是新
为什么好的美术和布景,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作者安妮 阿特金斯邀请读者走进幕后,探究天马行空又事无巨细的电影道具设计与制作过程。她曾操刀《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间谍之桥》《都铎王朝》等影视剧作品的平面道具创作。尽管诸如邀请函、信件、门票和包装等平面道具在银幕上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很少被观众近距离看到,但它们却是将片场的演员和影院的观众进一步推向电影中虚构世界的关键所在。弄虚作假的艺术,既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化妆指导图书,你将从业内优秀的化妆艺术家那里学习影视、摄影与舞台化妆技能和窍门。 书中包含来自屡获殊荣的业内精英的工作经验和建议,以及具有国际化视角的现场案例,这些案例来自活跃在好莱坞电影界和纽约、巴黎等城市,以及瑞典和德国等国家的专业人士。 本书提供了全新的照片和现场真实案例,以展示影视、摄影与舞台化妆,如美容、年代设计和黑白摄影,以及前沿技术,如CG角色、化妆效果、模具制作,还有大量关于如何在现场有效工作的信息。两位化妆艺术家格雷琴 戴维斯和明迪 霍尔在书中从多领域带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验,如她们在《忍者神龟》《史蒂夫 乔布斯》《华尔街之狼》《蓝色茉莉》《星际迷航》《珍珠港》《寻》,以及许多其他电影和电视节目中的工作经验。 本书适合从事影视、摄影与舞台化妆的人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 BBC 监听音箱的专著。 BBC在声学领域贡献卓著,其研发的监听音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对当今的声音美学理念和音响产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杨立新先生凭借多年对BBC设计理念的系统性研习、对BBC声学文献和监听音箱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原始设备的精心修复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 BBC 监听音箱知识体系。 本书首先回顾了 BBC 监听音箱发展历史及其在声学领域的贡献,接着从声学缩放和LS3/5监听音箱开始,介绍了BBC的一系列监听音箱。本书对LS3/5A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发展历程、扬声器单元的问题与11 版本、二手购买注意事项和价格评估、故障判断与修复、DIY与改造、主观评价、LS3/5A适配器材、许可制造商简史、不同品牌LS3/5A赏析等。本书还对LS5/5、LS3/6、LS5/8、LS5/9等型号的监听音箱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作者的收藏品
《去而复返》是奥斯卡很好纪录片导演、极限运动摄影师金国威的探险回忆录。从珠穆朗玛峰到优胜美地的酋长岩、从乍得的沙漠绝境到南极洲的峭壁攀登,本书横跨金国威20年职业生涯,通过200多张照片记录了世界很好运动员、探险家们于奇峰绝景上的动人瞬间。金国威也用幽默真诚的文字分享了他是如何在不可能的条件下拍摄这些令人震惊的照片,并讲述了这些传奇运动员、冒险家的幕后故事。包括其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徒手攀岩》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滑雪登山家姬特·德斯劳列尔斯;单板之王特拉维斯·莱斯;登山界巨擘康拉德·安科尔与伊冯·乔伊纳德等。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音的重现的各个环节,以及人耳对客观声音的主观感知的各种特性,并且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详细论述了人耳对音箱/耳机系统声音的主观感知与客观测试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讲的是人耳的听觉特性,包括人耳听觉极限/听觉阈限、不同人群的听音能力、人耳听觉可能受到的潜在干扰因素和主观听音测试的必要条件等内容;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在声音的重现过程中,音箱本身的声学特性、房间与音箱的相互作用,以及人耳对各个环节的主观感知的差异;第三部分通过大量实验和测试,论证人耳在主观感知时的共性,以及人耳主观感知与客观测试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家用立体声音箱、家庭影院音响、电影院音响、耳机、车载音响、录音室音响等各种常见的声音回放系统。 本书罕见地以大量科学、客观的测
本书为双耳声和多声道理论和应用提供了指南,集合了来自录音工程师、学者和行业专家的成果,对与空间音频相关的物理学和心理声学理论及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内容包括空间声音的感知、三维声的历史、立体声、通过耳机获得双耳音频、通过扬声器重放双耳音频、环绕声、高度声道、基于对象的音频、声场、波场合成以及多声道技术的扩展应用。有助于空间音频和多声道音频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对快速发展的三维声录音、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声音、音乐制作和后期制作的研究和应用。
本书是1982版《西游记》道具师甄志才图文回忆录。他不仅是道具组的总负责人,更是整个剧组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82版《西游记》幕后世界。本书由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作序,西游记一众 神仙 妖怪 扮演者推荐。 对于很多人来说,82版《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段青春的记忆。它陪伴了无数人成长,也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经典。而这本书,正是对这一经典之作的最好致敬和回忆。 无论你是《西游记》的铁杆粉丝,还是对中国影视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会为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感受。让我们一起跟随甄志才先生的笔触,重新走进那个充满奇幻和冒险的世界,感受82版《西游记》的魅力和传奇。
本书介绍了如何在小型工作室环境中运用成功制作人常用的高级混音技巧,获得专业商业级质量的混音效果。作者借助上百位工程师的混音秘籍,介绍了从简单的均衡、监听、动态处理效果器一直到母带制作和输出,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混音的世界。 本书语言浅显易懂而不乏严谨,去除了小型工作室不需要的高深声学理论,以及对复杂、昂贵的设备的介绍,内容直击缺乏雄厚实力的创作人的痛点,满足了小型工作室实现专业制作的流程和水准的需要,对那些充满热情且热切希望进入专业混音领域的初学者而言,是一本切实有效的入门指导书。 本书适合混音师、调音师、自由音乐人、作曲家等读者阅读。
本书立足配音行业整体发展格局,从配音行业从业者的成长、历练,到配音创作,再到配音事业的发展,多方位阐述了从事配音工作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本书不仅能引导你一步步学习声音表演的技能,帮助你成为一名配音员,同时还能为你提供发展配音事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包括如何制作声音小样和如何求职。这本书将助你在声音塑造和声音表演业务技能的培养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你在配音领域取得成功。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配音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不论是对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还是对即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说,本书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局限在有声语言创作中,还涵盖了职业规划的全过程 这正是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书将为配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启示,也能为即将从事配音工作的新人提供一盏指路明
【全2册】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 哪吒三界往事
《品类影像》是一本影视广告制作的百科全书。书中将广告的影像划分为诸多品类,并概括出每一品类影像的特征及实现方法,从而找到广告影像制作的基础法则。无论是从业多年的资深高手,还是初涉行当的学子后生,都能从中得到广告影像的理念梳理和影像经营的基础之道。书中涵盖大量影视广告实例分析及制作现场展示,结合当今主流的影像制作器材与拍摄技巧揭秘,不仅可作为教材,也可被当作 实战 类工具书使用。 《品类影像》分为上、下二册。上册《影视广告创制与研究》偏重于各品类影像的具体创作情况,下册《影视广告技术与流程》则对品类影像制作的常用技术及流程作细致讲解
本书为《现代电影》杂志的影印版。《现代电影》杂志1933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不定期出版。由现代电影杂志社出版发行,刘呐鸥、黄嘉谟、黄天始、吴云梦、宗惟赓、陈炳洪任编辑。为16开本,1934年6月15日出至第7期后停刊。该刊以 研究影艺,促进中国影业 为宗旨,主要刊登电影理论和中外电影评论文章,是一本重要的早期电影理论刊物。同时,它还是 软性电影论 的主要阵地,刊载了一批代表性文章,如黄嘉谟的《电影之色素与毒素》《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软性电影与说教电影》《现代的观众感觉》,以及刘呐鸥的《关于作者的态度》《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等。其中,在《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一文中,黄嘉谟提出了 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 这一著名观点。另外,该刊还刊载了大量探讨电影艺术的理论文章,如刘呐鸥的《
本书是一本关于杜比全景声混音的指南。书中详细介绍了杜比全景声渲染器,并配有大量独特的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机制。此外,它还介绍了杜比全景声生态系统的背景,杜比全景声产品从生产到交付再到最终消费者使用整个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9章。第1章对本书作了简介,第2章介绍了杜比全景声的8个关键要素,第3章介绍了杜比全景声所需的各种软件和硬件配置,第4章介绍了如何设置杜比全景声混音的细节,第5章介绍了杜比全景声中新的声像定位概念与实现细节,第6章解释了杜比全景声母版文件的概念、录制和工作流程细节,第7章讲述了消费端杜比全景声混音的文件交付格式、所涉及的不同文件类型和编解码器信息,第8章提供了首选项窗口和主菜单中所有参数的快速参考;第9章是关于杜比全景声混音和母带处理工作流程
《 贾樟柯作品套装 (贾想I+II+电影我略知一二) 》由台海出版社编
《苏园六纪》是表现苏州园林的经典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受到苏州园林爱好者的如潮好评。二十年过去了,如今这部仍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再次与广大苏州园林爱好者见面。本书为《苏园六纪》的英文版,旨在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经典翻新,深挖和弘扬苏州园林文化,兼具艺术性与学术性,向外国读者推介苏州园林,在全球范围内讲好苏州故事,推动优秀的中华传统园林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和影响力。
《唐人街探案世界冒险手册:十周年纪念版》是深入解读《唐人街探案》系列(包括《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2》、《唐人街探案3》以及即将上映的《唐探1900》)创作与制作全貌的终极指南。本书汇聚第一手资料、独家访谈、幕后秘闻,以及大量从未曝光的珍贵照片与手稿,全面揭秘国产喜剧悬疑推理电影标杆从创意萌芽到银幕呈现的历程。书中详尽展现了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探索实践,揭秘团队海外拍摄取经历程以及与多元文化碰撞的创新尝试,呈现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经典类型样本与幕后传奇。
陈蝶衣(1909-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报人、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颇具代表的一位。曾创办《万象》《春秋》《西点》《明星日报》等刊物,并兼任《铁报》《东方日报》《小说日报》《海报》《香海画报》《力报》《金钢钻》等刊物编辑。1952年,陈蝶衣赴港,在邵氏影城任职,创作电影剧本50余部,流行歌曲3000多首,被誉为“词三千”,不少歌曲已成为流行乐坛的经典曲目,如《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我有一段情》《香格里拉》等,在香港被誉为“流行乐坛教父”。 《陈蝶衣文集》(第一辑)共四册,分别为《低眉散记》《茗边手记》《炉边谈话》《闲情偶寄》,主要收录其1934年至1951年间在上海报刊上所发表之文,包括诗词、小说、随笔、剧本、歌词等,字数为一百万字左右。此为陈蝶衣第一部搜集较为完整的文集,可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现代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决定着媒介的形态。因此,在科学技术史学的视野下构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研究框架,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必然选择。新闻摄影技术可以复制现实时空的神奇功能一旦运用于传播领域,即开辟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天地。作者尝试建立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的独特叙述性结构,并努力厘清新闻传播技术与其他传播技术的边界,寻找书写新闻传播技术史的文化架构。该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