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影评集。 徐皓峰的影评被很多专业读者称为“惊艳之作”。影评的写法有很多种,尤其忌讳教条和千人一面。徐皓峰有着自己的写法,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吴宇森等导演的电影,被作者装进自己知识的筐子里,却没有贩卖思想和人生哲理之嫌。其涉猎的兵器、武技、佛道、围棋等知识,随意出手,点缀其中,用以解析电影中一个个角色和情节。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自成一体,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
本书由编者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外国电影批评佳篇中精心挑选结集而成。其中既有犀利、感性的散文式表述,又有展现理性之美的雄辩佳作,有安德烈·巴赞等理论巨擘对电影本质的阐幽发微,安德鲁·萨里斯等学院派教授对电影作者独辟蹊径的颂扬,萨义德、桑塔格等文化学者旁征博引的发散式评论,也有以宝琳·凯尔为代表的对玄奥理论和精英主义嗤之以鼻的大众立场,这些作者的知识背景、思考角度、写作风格迥异,对电影批评本身的定位也各不相同,但都给人以强烈启发,希望读者能从中体味到电影批评的独立价值及其可容纳的丰富可能性。
女作家洁尘的30篇针对中外女性导演电影作品的电影随笔,以感性而丰沛的文字,解读光影世界里的虚构与真实。
《不要给我,我需要的是人物》讲述作为一位囊括了世界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堪称美国影坛多年来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本书由女导演彭小莲作向导,带我们一窥奥特曼这位电影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生命旅程,探讨《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等经典之作的幕后拍摄故事和艺术特色。奥特曼活跃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时期,由于经费原因长期游走于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他广泛地借鉴电视、广播、录音带等其他媒体的视听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以及对美国社会的冷嘲热讽。书中还原了奥特曼的童年、婚姻、家庭和友情,这些经历与他的创作生涯交叠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性十足、有血有肉的罗伯特奥特曼。
《电影的真相 一本关乎头脑与良心的影评》本书集结了图宾根木匠2010年之后的电影评论,有对近年来外新电影评论以及重要电影现象的梳理,亦有大师研究以及经典电影研究的评论文章,大量介绍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片例。其评论暗藏珠玑,针砭时弊,感性中带有学者的严谨和创造性。作为学院派出身的电影研究者和工作者,作者具备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的史论修养。本书收录的文章除了运用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和电影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以及资深影迷提供了详实的影评创作技巧,在保证文章趣味性的同时,不失专业性和实用性。
本书写于戛纳电影节60周年之际,先从电影的起源说起,探讨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别、电影是否会代替书籍,然后分析了多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和观影感受。在对电影分国别进行分析时,先从日本早期的电影开始分析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的代表作;然后是意大利的电影,用大量事实尤其是对三部爱情主题电影的探讨阐述其创新之处;接着探讨伊朗电影的一些独特的视觉和表现手法;最后通过采访三位韩国导演,认为韩国电影已经走在时代的前面。总之,这是一本书写电影艺术、探讨电影和文学关系的作品。
本书是《彭浩翔电影剧本集》(套装十册)第七册。《破事儿》是由多部短片组成的集锦片,几则无关痛痒、充满奇趣的小故事,演绎出一个光怪陆离、百味杂陈的都市人间。本书同时收录了该片的普通话和广东话两个版本剧本,以及此前从未曝光的场景、对白、导演阐述、故事分镜图等,极具收藏价值,是了解彭浩翔电影创作奥秘的读物,更是有志投身电影业的年轻人学习编剧和导演的参考书。
《一分钟看一部电影》即以近十年“荐碟”栏目所发文字为主题汇集而成。1分钟可看500字;500字推介一部电影;一个传媒人的观影笔记;一位工科生的魅影精点:300多部各国电影佳作,让您从容选看,细心品昧。
“金庸的梦中人” “王家卫眼中的‘古典美人’” “梁羽生眼中的绝代佳人” “李翰祥眼中中国电影美的明星”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幕后推手” 这些美誉都是用来赞美中国电影史上的银幕女神——夏梦。 夏梦(1932~),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是1950—19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有“长城大公主”“西施”“上帝的杰作”等美誉。她曾红遍中地、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区,也是香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后夏梦转做制片人,开办青鸟电影制片公司,其制作的《投奔怒海》《似水年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作品,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多项大奖,并一举捧红影星刘德华。 本书作者亲自走访了夏梦以及夏梦的妹妹杨洁,收集了大量关于夏梦的电影资料及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梳理介绍了一代影星夏梦的光影人生。
《电影妖姬》是一本献给20世纪60及70年代女星的书籍。长达25年的审查期及自我调控期过后,自由之风吹遍社会,影坛也追随了这一潮流。众多女星摇身一变,成为了香艳女神。她们扬名全球,在整整一代人的面前大秀性感魅力。戴夫·沃勒尔与李·法伊弗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星光熠熠的作品。在书中,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对60及70年代性爱观念的描述也同样妙趣横生。这是一本空前巨著,从娜塔莉·伍德、安-玛格丽特、拉寇儿·薇芝、索菲娅·罗兰、克劳迪娅·卡汀娜与简·方达等国际名流,到苏珊·乔治、英格丽德·皮特、西娃·科丝西娜和布里特·艾克拉诺等名气稍逊的英美电影妖姬均在其中有所涉及。你不仅能欣赏到众多光鲜夺目的图片,而且还能对60及70年代的性文化与电影文化有所了解。
分析影片的局部和细节,通常被认为是那些“从事文本分析”的特定领域学者的专属权利。然而,无论是阐释一个宽泛的美学、理论或史学观点,还是揭示包含在某一部影片中的复杂的意义和内涵,文本片段分析都是电影研究的核心所在。 本书着眼于电影片段(),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经典电影中的一个个经典瞬间做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些电影片段通常只是三五个镜头,或是三两分钟的段落,研究者通过对其进行文本细读,或探究影史史实,或进行美学批评,或从理论的角度归纳、概括。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电影片段研究,创作出“大家小文”。这种窥斑见豹的翔实分析,恰是相当一部分电影研究者所匮乏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