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作者从2014年至今在《博客天下》、《中国企业家》、《蓝筹》、《渝商》以及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上发表的影评专栏文章。作者具有深厚的复合型学养,同时又不失女性的细腻大气,她眼中的电影,总能抵达一些曲径通幽的妙处。这是一个真诚无伪的悟 影 者写给电影的情书,并与所有热爱电影的同好者共享。
洪常秀是独树一帜的韩国导演,自1996年以来凭借不竭的创造力拍出近30部电影,但仿佛一直在 重复 同一部作品。俭省的场景与复杂的结构,迷茫的男人与独立的女人晃荡、喝酒、缠绵,一条金鱼出现的偶然事件制造的暧昧和不稳定状态,洪氏元素早早确立,却在错位的时间里变换出无尽的可能,显示导演的成熟与省思。 本书回溯洪常秀导演生涯初期阶段,通过访谈记录其沿用至今的创作方法与电影观念,并收录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 波德维尔和法国导演克莱尔 德尼的评论文章,带领读者进一步理解洪常秀的电影宇宙。
这是一本故事创作实战宝典,倾注了作者三十多年的策划经验与编剧体会,教你锁定类型受众、攻下观众心房。书中对爱情剧、家庭剧、职业剧、历史剧四大热门韩剧类型深入剖析,介绍了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台词创作、策划案撰写等把想法创意落实到剧本层面的专业技法,提出 讲好故事 即找到故事的隐藏意义并精心设计情节布局,并引用《大长今》《巴黎恋人》《成均馆绯闻》等人气韩剧剧本选段,举例讲解。 席卷亚洲的韩剧 内容竞争力 ,便在于不断翻新类型、捕捉不同世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本书是日本国民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关于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访谈录,由日本知名搞笑艺人、作家松野大介采编而成。 不爱回顾过去 的三谷,首度完整畅谈自入行以来共20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心得和创作故事,谈及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坚持何种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有哪些苦与乐、对合作者和演艺界有怎样的看法、多年来如何保持旺盛创作力 本书揭开了三谷喜剧的帷幕,把目光投向幕后,对于所有从事创意工作、身处娱乐行业的人,这本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籍都值得一读。
本书是美国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教父》(1972)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电影制作的转型。它既是科波拉在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也为派拉蒙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永久地改变了好菜坞。乔恩 刘易斯首先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了《教父》大胆的视觉风格设计,并深入讨论了影片主题中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资本远作方式间的矛盾。接着他将 《教父》的幕后故事融入了好菜坞的发展史,探究了其商业上的成功对派拉蒙影业的命运、甚至整个好莱坞的命运起到的关键作用。最后,从银幕走向现实,刘易斯的文字向读者揭示了真实的美国黑帮资本运作,以及《教父》与现实黑帮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岛渚是日本电影史上受争议的导演,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曾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奖。 本书对大岛渚的生平身世及重要作品做了深刻、细致的介绍与论述,并很好地结合了 大岛渚与日本 这一相互指涉的主题。因导演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作者在书写时也以此为出发点,从电影评述到创作过程,从影史纵深到学术内涵,都做了既富史论价值又具可读性的尝试。 本书得到大岛渚夫人及大岛渚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珍贵的私人照片,使本书大为增色。
作为当代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 艾伦多次荣膺国际大奖,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他的电影以反讽的剧情和机智的台词著称,用充满智慧的幽默解析人生、讽刺人性,在知识分子与普通观众间都有着极高的声誉。 在本书中,伍迪 艾伦回顾了自己辉煌而漫长的职业生涯,坦率地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安妮 霍尔》《曼哈顿》《开罗紫玫瑰》等代表作台前幕后的故事,一反其神经质且自怜的故旧形象,字里行间展示着他对电影和人生独到而深刻的洞见。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他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其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 本书详细记录了阿巴斯在一次七日电影工作坊中的授课情况,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包括电影拍摄技巧、对诗歌和摄影等艺术的感悟、对人生的哲思等,是其一生导演历程与人生之路的珍贵总结。
沟口健二是*电影巨匠,一生共拍摄90部电影,连续5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两度斩获银狮奖。他的作品被奉为诠释日本传统之美的经典, 一景一镜 的长镜头摄影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女性是沟口电影的重要主题,他善于把女性的美、坚韧及悲剧性完美融合,塑造了诸多经典女性形象,并赢得了世界声誉。 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在本书中回顾沟口一生的创作历程,不仅剖析了沟口卓尔不群的创作理念和手法,还比较了沟口与同期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异同,全方位展现沟口健二电影世界的魅力。
韩国导演李沧东书写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影,编织重叠的意象,将电影的想象与现实强力碰撞,制造惊异的吸引力,始终思索电影媒介的沟通能力和虚幻本质。 本书回溯李沧东导演生涯的早期作品,韩国著名影评人金泳辰探究其电影幻想与现实的对抗力与社会关切,结合对导演的访谈,梳理李沧东走上导演之路的过程和他的电影观念。
由戴锦华主编,其作者群中既有戴锦华、索萨、李杨、毛尖、滕威、张慧瑜等中国大陆文化批评家、电影研究专家,也有李政亮、开寅等港台和海外电影研究学者;他们不但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生活、穿行在世界各地,可谓代表了华语世界电影研究与批评的重要一支。《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将以对电影事实和影片事实颇具发轫性意义的"2012年度电影访谈"开篇,更有戴锦华教授对2012年度中国及世界电影的全面总结、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让人在领略到精彩纷呈的2012年度电影文化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一次不可多得的理论旅行,学会阅读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电影事实。
韩国导演朴赞郁在生涯初期便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和扭曲类型片预设的澎湃想象力在国际收获声名。他始终凝视道德的阴暗面与模糊性,在黑色幽默的冷嘲之下饱含悲悯的同情,擅于激发演员呈现惊异的表现,每一部影片都独树一帜又带有深刻的印记。 本书回顾朴赞郁生涯早期的作品,影评人金泳辰分析其突破类型片惯例的独特风格,结合对导演的访谈,总结朴赞郁标志性的电影特色和思想观念。
本书试图重返 历史现场 ,将 南下影人 的创作置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沪港电影交流的文化脉络,以及中国电影传承与分流的历史框架中,借此深入讨论沪港电影的内在关联、 南下影人 共同的精神气质与创作母题、 南下影人 对战后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等。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观照,对相关制片机构的发展历史及制片策略的梳理,对重要 作者 的创作个案及明星形象的研究,本书深入呈现了战后香港国语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解读和阐释。
地下室、下水道、隧道等城市的阴暗角落,道德和真相的矛盾交界,奉俊昊早在生涯初期便确立始终 观看 的主题,将冷峻目光投向韩国社会,在类型惯例和作者风格的巨大张力中拍出令人不安又惊艳的作品。 本书回顾奉俊昊导演生涯早期阶段,邀请韩国和法国影评人探索奉俊昊的独特风格与社会关切,结合与导演的访谈,带领读者了解奉俊昊电影风格的源头。
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亲历了数字工具的巨大进步对电影技术的彻底改变,他坚信这一变革将深刻地影响电影的构思、创作和导演方式。这本书中不仅充满了科波拉生动的传奇轶事,也集结了他在俄克拉荷马城市社区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作坊中关于现场电影实践的宝贵经验。本书是 迷影人 、专业领域人士不可或缺的电影指南,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 现场电影 把电影制作带入创造性的新时代的可能性。
韩国资深影评人李东振探索奉俊昊导演的作品世界,从奥斯卡*影片《寄生虫》到处女作《绑架门口狗》。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奥斯卡 四冠王 奉俊昊的所有作品。 本书共由八章构成。 *章包含对《寄生虫》的189 个场景的详细解说以及李东振对奉俊昊导演的访谈,同时还收录了作者对《寄生虫》的评论文章,可谓名副其实的对电影《寄生虫》世界的总整理。第二章收录了作者对《玉子》的评论文章,同时还包括李东振和奉俊昊导演针对《玉子》展开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到电影《玉子》有趣而多样的故事。第三章收录了作者对奉俊昊导演以及《雪国列车》原著作者、原著画家的访谈,向读者介绍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关于《雪国列车》从企划到*后作品完成的背后故事。第四至七章收录了《母亲》《汉江怪物》《杀人回忆》《绑架门口狗》的评论文章,加上对《雪国列车》的
近年来,一些难以用常规叙事理论解释的电影频繁出现在商业片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弱化故事,将创作重点转向对人物境遇的刻画。本书提出 境遇电影 概念,既是对这一系列变化的总结,也是试着搭建一套全新的电影认知模型。 境遇电影 关注主体与情境的相遇,相比人物和情节,更强调观众的沉浸和身体经验。作者从身体、空间、时间、影像四个角度出发,进行系统阐释,分析其应用案例,并探讨其适用可能性,旨在为理解、创作电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7)将以名家学术文章领衔,以2017年的十部电视剧作品为个案,深入剖析年度中国电视业十大重要现象。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十篇个案分析文章,每篇的篇幅在2-2.5万字左右,作者团队由国内知名影视研究学者以及研究生组成,并有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团队担任顾问。报告将由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院以及北京大学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出版,并在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范志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以及北京大学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的合作带领下完成。
乔尔 科恩和伊桑 科恩是富有创造力的当代美国导演,其风格独一无二。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科恩兄弟始终联合编剧、导演和制片。之后,他们拍摄了一系列杰作,比如《冰血暴》《老无所依》《大人物勒布斯基》《严肃的男人》等。无论涉足哪种类型,美国的种族、宗教、犹太主义、兄弟情谊和家庭纽带等主题都在他们的电影里循环往复,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获奖无数,比如《巴顿 芬克》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老无所依》获得佳影片等四项奥斯卡大奖。 本书全面展示了科恩兄弟不同寻常的电影成长之路,深入探析了在媒体面前惜字如金的兄弟俩丰富复杂的电影世界,以及 科恩兄弟式 标签的真正含义,揭示出媒体笔下 冷漠的后现代主义者 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