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之年》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带领读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作者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动人的描述,让这些由来已久的音乐在当下生活里鲜活动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乐史忽视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还为读者介绍了有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让读者相信,古典音乐是一种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艺术形式。
《抵达内心的歌谣》是 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广平跨越 30 年的流行音乐笔记。作者积 30 年流行音乐创作、制作经验,用异常绵密而细致的叙述,优雅而严谨的书写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生与成长、发展与成就的一个切面;作者用散文的抒情笔调回忆他的青春岁月,用细致谨严的笔法详细的剖析作为行业的流行音乐和中国唱片工业及娱乐业的种种现象,是对一个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行业的较为全面的书写。 他丰厚的音乐素养与积淀,大量的游历与采风,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深入理解了民族音乐的精、气、神,以及流行音乐的广博与厚重的特质。于是,在歌曲欣赏音乐聆赏方面,通过他的倾情文字,使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刘欢、王洛宾、梁弘志、罗大佑、周华健、汪峰、李春波、吴虹飞、吉克曲布、黄琦雯、周笔畅、瓦其依合、容
《音乐课》讲述的是两个音乐灵魂相契的人互相成就的故事。年轻的贝斯手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过程中遭遇瓶颈。颓丧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他行事古怪,却散发着异样的魅力;他既是音乐天才,又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他为年轻人上了十二堂课,为年轻人展示了一次次奇遇。年轻人在陌生人的引导下走出困境,成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名著,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文化泛音”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都堪称“大师级别”。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书记录了从20世纪初至今近100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从学堂乐歌、抗战歌曲到西北风、近些年的流行乐坛,乃至选秀等等,从音乐、人物、事件等角度生动立体的再现了百年流行音乐发展脉络,是一本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中国流行音乐史。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材。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其音乐形态却极为丰富,各种音乐风格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本书以美英两国音乐为基础,梳理了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脉络,介绍了流行音乐各流派的不同风格。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早些年人们初学西洋乐器还多是从小提琴、钢琴这些普及率较高的乐器入手,现今各大乐团的专业中提琴演奏者也多是先学习小提琴再学习中提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城市都组建了正规的交响乐团,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也有了自己的乐团。如何使中提琴成为人们触摸音乐的件乐器,使之更加大众化,是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初衷。与此同时,随着大家对中提琴这门乐器有了普遍的认识,也迫切需要一本中提琴基础入门教程供学生们学习。 我根据多年的演奏、教学实践,结合少儿的学习及成长特点,编写了这本《中提琴基础教程》。教程从零(入门)开始,介绍中提琴及相关基本知识;从学习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并从趣味性、经典性、技巧性和实用性几方面逐步展开,共分九章。书中收集了世界几百年公认的经典练
“语言音乐学基础”这门课,只是音乐界引入语言学方法的初阶,它的开设既有基础理论意义,又有应用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将来还可分别为声乐系开设“地域性多元语音唱词诵唱”(专门训练用国际音标诵唱多种语言、方言的唱词);为作曲系开设“语言与声腔”(专门介绍各地各族语言对声腔构成的影响);为中国音乐史专业开设“音韵学与音乐史”;还可直接引入“实验语音学”课程。
狄其安教授专门为西林禅寺僧众所唱诵的梵呗,记录乐谱,编印一本《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以流通,满足护法居士和音乐爱好者学唱提供方便。《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附光盘)》将是中国一本为佛教人士专门编写的梵呗曲集,选用的简谱记谱的方式将更有效地普及此书。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本书曲谱特点: 1.以简单的弹奏方式达到原版音乐的效果 绝大部分曲目的右手旋律声部以单音为主,音区适中(以五线之内为主)。 左手伴奏声部则在和弦配置、织体设计、音域跨度和节奏密度等方面,笔者在尊重原版音乐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不易快速视奏和演奏的节奏型进行了简化或改编。 与市面上大量的同类书籍以及网上下载的乐谱相比,更准确合理且适合初学者的演奏水平。 2.使用方便,一谱多能 在琴谱的关键位置标注了指法,使读者容易识谱、极易上手、便于记忆。 在两行谱之间加入歌词部分,这样,读者既可以单纯的演奏纯钢琴的版本,也可以自弹自唱,当然也可以方便为别人进行即兴伴奏。 琴谱上配有和弦标记,方便有即兴演奏和伴奏能力的读者在和弦标记的指导下,演奏出更有表现力的效果。 : 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
本书是汉族姑娘张澄宇两次独行于大凉山,寻求一个音乐问题的解答,并对凉山彝族特有的音乐舞蹈——达体舞有着真实激荡的心灵接触。本书特色之处,在于作者不愿以严肃地语调和陌生的专业术语让读者头疼,希望读者能在随性的阅读中认识彝族音乐,看到缤纷的少数民族舞蹈,并喜欢它们。本书作者被自己调查对象——彝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友好感动,她经历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她在凉山爱上了这个民族,因为他们保留着在景象繁华的大都市难觅的真挚。她回报的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在这本“调查报告”的字里行间织进了细密的情意。另外,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活跃时期,以此书图文、乐谱相结合的形式来做一次少数民族音乐的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的考察与深究,必定能引起人们的多维思考。
《音乐课》讲述的是两个音乐灵魂相契的人互相成就的故事。年轻的贝斯手视音乐为生命,却在奋斗过程中遭遇瓶颈。颓丧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他行事古怪,却散发着异样的魅力;他既是音乐天才,又像一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他为年轻人上了十二堂课,为年轻人展示了一次次奇遇。年轻人在陌生人的引导下走出困境,成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
陈子善编著的《纸上交响(精)/百花谭文丛》侧重于谈论现代作家与音乐的关系。全书分大部分:一、现代作家郭沫若、徐志摩、刘荣恩、傅雷等与古典音乐的各种关系;二、作者对古典音乐作品、书刊等的评介文字;三、作者所编各种古典音乐书籍的序跋等。《纸上交响(精)/百花谭文丛》文笔优美,值得阅读。
这本钢琴自学教程从最基础的五线谱开始讲起,用最少的文字与理论知识,让钢琴爱好者能够快速上手弹琴。采用五线谱编写,解决了简谱中很多音乐爱好者对不同调式音阶与键盘位置的“混乱”问题,只要能够熟悉五线谱就能够顺利地演奏钢琴曲。在乐曲选择上以简单易于弹奏为核心理念,所有乐曲难度控制在599难度以内,真正做到简单易学快速上手。本书的优选亮点在于图解重难点的同时还配有二维码视频教学,通过手机扫码可以观看相应知识点的视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