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作曲技术与音乐创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七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第二章系统探讨中西方乐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分类状况;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作曲的基本要素以及音乐创作的五种形态;第五章对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第六章对钢琴小品、艺术歌曲、器乐重奏、西洋管弦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创作进行研究;第七章是新技术在现代音乐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本书希望对歌曲创作技术和音乐创作做深入、系统性的阐释和理论性概括,适合音乐研究者和作曲人士阅读使用。
本书系统梳理西方作曲技法的发展历程,从萌芽期的单声音乐到成熟期的结构性音乐,再到创新期的个性表达,最后到融合期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和声、复调、装饰音等技法,展现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本书还探讨作曲技法在不同作品类型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音乐作品。本书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全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铺开论述,内容系统且有层次,对于音乐创作的从业者、学习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专门针对音乐学院或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中的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非作曲、音乐学专业量身打造的一本 公共基础课 必修教材。 教程 所涉内容严格按照本科 和声公共课 教学大纲规定,从 和声写作与分析基础概述 至 向一级关系调的转调 。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乐简明扼要的 口诀式 总结。
米斯特拉尔一生为母亲和孩子写了众多优美的诗,《孩子,你是这样出生的》改编自她的传世诗篇《母亲的诗》。诗人以她特有的敏感,用诗歌记录了从怀孕到生产“美妙而又痛苦”的神圣过程。
由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是中国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作品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展现了开国大典上史诗般恢宏壮丽的场景,以及中华民族为创造更加美好未来而继续奋进不息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是用音乐见证一个时代的标志。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以定稿版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为基础,强化了钢琴在整个乐队中的作用,用钢琴来主奏重要声部,加上可选择的即兴华彩段,给钢琴演奏者更多的表现空间,同时拓宽了《红旗颂》的表现力。
罗忠镕编著的《作曲初步练习》是学习《勋伯格和声学》的补充练习。《勋伯格和声学》的练习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既不采取数字低音,也不采取旋律配和声的方式,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声进行。这样做,会使学生大大地加强和声进行的意识,并且对和声进行的考虑加主动。不过,用这种方式做和声练习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另两个要素——旋律与节奏得不到什么锻炼了。鉴于此,便想到在学生做和声练习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涉及旋律与节奏的训练。本书的练习便是从这点来考虑的。本书虽然涉及旋律与节奏,但却不采用为旋律配和声的方式,旋律与节奏仍由学生自己来考虑。这种设想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用学过的和声材料来写曲子。虽说是“写曲子”,但却并不是海阔天空地进行音乐创作,而是在一定的规定下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和
......
香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对香港音乐发展历史知之甚少。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才逐渐有了一些交流和了解。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了其音乐发展与内地差异巨大。而今,香港回归祖国,历史的段落已形成。对于她的那段史实,如能抱有积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掌握材料,自然可以放笔直书。《沧海桑田——移居香港的内地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以时间为序,以史实为纲,以作曲家的创作为目。研究对象为内地或海外出生,并且在内地成长和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作曲家们;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内地移居香港,在英国政府管理下生活、创作的作曲家们。论文将其在香港的音乐生活、音乐历 的影响进行了筚路蓝缕般地分段、分类阐述,总结评价。另对香港的特殊性——中国领土、英国
欣德米特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被誉为“20世纪的巴赫”,是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创作中采用“线形对位”;坚持音乐的调性,其和声围绕中心音展开,有他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与体系。此系列共三本书,由浅入深,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价值,是经典的“作曲技术理论系列”丛书。
本书记录了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从1985年创立之初至今35年中的点滴过往,以图文形式记录了一个社会业余音乐团体成长、辉煌、暂停到涅槃的坎坷历程。文集收录了近百张新老照片,搜集了70余篇新闻报道及相关人员的追忆感怀文章,通过客观事件记录和合唱团见证人的主观描述,将整个团体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传达出来,感召着每一个有理想的人。